本宣教史為提供區聯誼會修正與確認「區之宣教史」下載檔案之使用,有部份並非完整與正確,待該區討論與確認後,於「泰雅爾族宣教七十週年感恩禮拜」完整出版「中會宣教史」。

本宣教史為提供區聯誼會修正與確認「區之宣教史」下載檔案之使用,有部份並非完整與正確,待該區討論與確認後,於「泰雅爾族宣教七十週年感恩禮拜」完整出版「中會宣教史」。測試文字

本宣教史為提供區聯誼會修正與確認「區之宣教史」下載檔案之使用,有部份並非完整與正確,待該區討論與確認後,於「泰雅爾族宣教七十週年感恩禮拜」完整出版「中會宣教史」。

以下是為了能夠滿足段落所需的長度而定義的無意義內文,請自行參酌編排。
收合容器內容

Nahuy區會(尖石)宣教史

 

一、前言:

    泰雅爾民族各部落群的名字,命名幾乎以山川、大自然為地名,Nahuy意為火炭之地(Klapay系稱火焰為Nahuy)。此名亦取自本鄉主流「油羅溪」中,一塊凸起「尖」狀的銳利岩「石」成為本地的地理特徵。中會為了聖工的便利,因此Nahuy區歷經中會二次的分區制度而立:

 

     第一階段:1978年將新竹縣尖石鄉及五峰鄉成立為五尖區會,共有27間

               長老會泰雅爾中會的教會。

     第二階段:2009年中會成立13區聯誼會,本區Nahuy為尖石鄉的前山區

               共有10間長老會泰雅爾中會的教會。

 

二、Nahuy區宣教起源:

    在一八九五年4月17日的馬關條約中,滿清政府把台灣割讓給日本以後,台灣陷於帝國主義的統治之下。在日本統治之下的台灣,一開始就對原住民施行同化政策:即用日本的文化、語言、宗教來同化原住民,以此消滅原住民的語言、文化、風俗習慣,並強迫原住民同胞接受神道教,為此日本殖民政府嚴厲禁止在原住民區域展開任何宣教活動。這段時期可稱為宣教的黑暗期。井上伊之助的獻身,是出自於良善的報復,即以基督的愛,把福音傳給對他來說有殺父之仇的原住民。未了達成他的願望,他在畢業聖經書院之後,又特別學醫,而於一九一一年代家族來台灣,準備向原住民宣揚福音,但因政府的禁令,無法公開宣揚。他首先在新竹縣尖石鄉的嘉樂村服務六年。根據嘉樂教會余國進長老說:井上伊之助在嘉樂醫療服務多年,由於當時宣揚福音是被禁止的,因此他只能秘密的傳福音。當時嘉樂一帶曾被醫治的人,至少在他們的心靈上,已經有了福音的種子。然而為了避免被日警的注意與逮捕,故不能公開承認自己是基督徒。

 

    之後的35年期間,沒有任何的宣教的延續,且也未曾設立任何教會。但在國民入台後,福音之所以迅速被傳開於尖石鄉內,與井上伊之助「隱秘式」的宣教,絕對有不可磨滅的關係。總而言之,井上伊之助以基督的愛之精神,把福音播種在泰雅爾族人之間,他算是泰雅爾教會宣教播種者的先鋒。[1]

 

 

三、Nahuy區宣教發展:

    一九四六年三月有一基督徒醫療團體在梅花村落義診因當時流行mara riya

(痢疾)難治之病。而孫雅各師母和莊聲茂牧師隨團佈道。這是尖石鄉初次接觸基督的福音在梅花村。一九四六年八月廿日尖石鄉梅花村國小何阿煌校長風聞五峰鄉因著信仰基督似有改善其生活習俗之趨向時專程去拜訪莊聲茂牧師。莊牧師向他敘述該如何的地展開尖石鄉的宣教方法並答應他同往開拓傳道,白天校長交代學生晚上在講堂有莊聲茂牧師來講道,大家聽了之後印象非常深刻,第二次仍然到梅花國小並與竹東教會的莊經顯傳道師前往巡迴傳道,因交通不便,當天兩人步行到竹東已半夜十二點半了(步行了九個小時)。之後莊聲茂牧師和梅花國小校長何阿煌先生開始商討如何培育當地傳教人材。[2]

 

一九四六年八月下旬何校長遴選賴民道(梅花)、高和祥(梅花)、葉錦泉(梅花)、葉廷昌(新樂)、鍾田川(天打那),以及一名婦女Ya Kay Noming(新樂)共七位到花蓮富世村就讀玉山聖經書院(玉山神學院前身)。一九四六年十二月廿日聖經學校放聖誕假。賴民道牧師等泰雅爾族學生返鄉休假。向家族傳福音。蒙神恩典賴阿福(Taxil Watan)與賴全英(Pagun Pehu)夫婦、賴民福(Temu Syat)與賴愛玉(Hmay Tayai)夫婦、賴金榮(Malay Hacun)與黃玉英(Yayut)黃田生(Kagi Hakaw)、賴金水等八名接受了福音,成為尖石鄉最初的信徒。[3]   

 

當賴民道牧師要返校時,曾把這些信徒交給莊聲茂牧師栽培,向他們講解聖經與福音的要理。當它們返鄉後,就在自己的地方致力於宣揚福音,加上莊聲茂牧師不斷在梅花村第九鄰地區佈道,致使信徒人數不斷增加,因此在一九四七年10月下旬,在梅花村第五鄰之地建立了以土牆竹頂的泰雅爾族第一間教會。當福音在梅花一帶正值興盛蓬勃之際,上述所說的八位信徒組成了佈道團,由黃田生領隊在錦屏與尖石一帶佈道,後來又從梅花翻山越嶺地道五峰鄉的花園與五峰等地方傳道, 深得當地居民的歡迎而信服基督。

 

此外,在一九四六年的寒假裡,葉廷昌牧師也在自己的故鄉水田一帶開始宣揚福音,當時僅有兩位接受福音而信主。直到葉廷昌牧師於一九四八年六月畢業於玉神後,就在嘉樂、水田及八五山(現名煤源)等地埋首推展福音,然後與同年畢業的賴民道牧師協商決定,要將宣傳福音的目標,指向尖石鄉後山的窮鄉僻壤。為了使福音得以迅速傳播,葉牧師與賴牧師決定分頭進行。賴牧師向秀巒一帶傳道,葉牧師則向玉峰一帶及桃園後山傳福音。道了一九五三年的七月陳光松牧師和徐加光牧師畢業於預神,增加了傳福音的生力軍。此外尚有莊經顯牧師在尖石的助陣與輔導,以及孫理蓮師母所帶領的醫療團隊等之協助下,使尖石鄉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泰雅爾族人信主。[4]直至目前已在Nahuy區(尖石鄉前山)設立了10間的教會,榮耀歸主名。

 

四、五尖區會的成立(Nahuy區會的前身):

 1969年1月16日本中會在五峰鄉的五峰教會成立了泰雅爾中會。

本區會自然由中會直管了。(之前由新竹中會管轄內)並為了中會聖工的便利於1978年成立了五尖區會,歷任任會長名單如後:

1978年曾新榮、黃田勝。

1979年詹高榮。

1980年陳光松。

1981年黃田勝。

1982-83年林春輝。

1984年李保盛。

1989-90年年龍錦良。

1992年葉弘和。  

1993年李保盛。

1994年龍錦良。

1995年高美容。

1996年溫美器。

1996年李福全。

 

五、Nahuy區會的成立:

     2009年泰雅爾中會成立13區聯誼會,原五尖區會分為尖石鄉兩個區聯誼會會(B’bu區為尖石鄉後山、Nahuy區為尖石鄉前山)及五峰鄉一個區聯誼會為Spazi區。 Nahuy區仍以當地地名為聯誼會名稱,於2009年一年時間在本區域的10間教會宣導及籌劃,並於2010年開始實施。

 

Nahuy區10間教會:Mabutoq馬武督、Matuy義興、Klapay嘉樂、Slaq水田、Btang福堂、Paga煤源、Nahuy拿互依、Hbun Lesan錦屏、Mekarang

梅花、Naro那羅。(7間堂會、3間支會)

     Nahuy區第一屆區長:哈告‧伍道牧師(2010-2011年)。

     Nahuy區第二屆區長:以紹‧芝佑牧師(2012-2013年)。

     Nahuy區第三屆區長:邱榮忠牧師(2014年~2015)。

    Nahuy區第四屆區長:亞崴.尤命傳道師(2015年~到至今)。

 

六、Nahuy區的年度大記事:

   ◎成立婦女事工組、青年組、松年組、兒童組。

   ◎於2012年聖誕節期間聖誕花車遊部落佈道。

   ◎於2012年Klapay嘉樂教會升格為堂會。

   ◎於2013年嘉樂教會設立一間支會(神愛教會)。

    神愛教會內的信徒原屬於煤源教會的信徒,於2012年分裂出來後,自己成立一間教會曾經歷改革宗派來的牧師牧養一年之久,因認定自己是屬於長老會的信徒,所以,願意重新加入本中會,遂由嘉樂教會關心並成為其教會支會,以利繼續關懷輔導直至成為自治堂會。

 

七、未來展望:

    經Nahuy區牧者聯禱會討論,並由五尖教會明當.尤淦牧師及彼穗執事說明內灣福音中心之狀況,需要Nahuy區會同工協助服事。經由中會總幹事亞馥牧師說明開拓教會事宜,及中會、總會補助方案。 盼望明年度內灣開拓教會的可能性,納入Nahuy區會的事工之一,並且申請傳道人就開拓教會做牧養之關顧。在沒有申請傳道人之,目前Nahuy區會牧者每周輪流方式,帶領教會會友一同協助與關心,並落實總會一領一之宣教異象。

 

[1]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宣教史》,頁266~267。

[2]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宣教史》,頁270~271。

[3] 參見〈泰雅爾中會梅花教會2014 年和會大會手冊〉,頁14。

[4]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宣教史》,276。

收合容器內容
收合容器內容
收合容器內容

Hagay(哈該)區宣教史

 

一、引言:

Hagay「哈該」之命名!取自大甲溪與大安溪之源頭–大雪山山頂,該處有一特殊又明顯的頁岩地質區,早先泰雅族語稱該地為「Hagay」。若以華語譯音,則取聖經先知『哈該』為名。在區會討論會議中,曾爭取資深牧者林誠牧師的意見,結果兩者不謀而合都取「Hagay」為名。目前的哈該區教會有十間教會,其中六間(哈崙台、博愛、南勢、米以戶、達觀、雪山)原屬於先前的和仁區會,有四間(士林、努呼路瑪、麥路豐、社舞繞)教會原屬於苗栗區會。中會重新規劃後,將大甲溪與大安溪流域之教會合併成為一區。因此若以溪流流域分類,大甲溪流域教會有哈崙台、博愛、南勢三間,大安溪流域教會有米以戶、達觀、雪山、士林、努呼路瑪、麥路豐、社舞繞等七間。到2016年為止,哈該聯誼區會的教勢中有兩間支會(雪山、米以戶)和八間堂會。

 

    本文將會分為兩大結構,一是提到教會歷史的沿革,此方面的資料是將過去資料再一次的確認、整理。第二部分則是補充近十年來區會裡面宣教活動中比較活躍的一些事工。以下文章將會以兩個溪流區域的宣教事工做介紹。

 

二、教會歷史沿革:

 

【大甲溪流域教會】

    高甘霖宣教師於1948年首先在環山與梨山一帶宣揚福音,而開始了該區的開拓事工。同年由玉山神學院畢業的楊金盛和謝進講等牧師返鄉加入開拓的工作

,使福音在和平鄉迅速地增長。根據泰雅爾中會宣教三十週年紀念特刊的記載:當謝進講牧師於1948年畢業於玉山神學院而返鄉時,在自己的家鄉南勢、博愛一代傳福音,當時就有林水榮和楊金發首先信主,然後信徒慢慢地增加。同年畢業的楊金盛牧師也在自己的故鄉環山一帶著手宣揚的工作,經過他努力的開拓之下,於1953年創立環山教會。楊金盛牧師和謝進講牧師致力該鄉的福音開拓工作,前者由後山向前山推進,後者由前山向後山推進,形成前、後山夾攻的有利宣教局面。

 

    此外,在1950年間有孫雅各牧師夫婦、李明意所帶來的基督教醫療團與高甘霖等人,以博愛為傳道的中心,在和平鄉各地戰開醫療佈道的工作,致使多人信主。後來由林誠、王忠信、王重信及楊萬發相繼由玉神畢業加入傳福音的行列,使該區的信徒逐漸增長,並紛紛設立教會。各教會設教歷史如下:

 

    博愛教會設立於1948年是該區第一間教會。日據時代基督教福音尚未傳入台中市和平區原住民村落。台灣光復後(194年)外國宣教師湧入本島傳耶穌的福音,也開始進入山區傳教,台灣中部地區以博愛教會為宣教中心,之後分別向台中市和平區、南投縣仁愛鄉各泰雅族部落傳福音。南勢教會設立於1950年10月。最早由謝進講牧師持續來村落中傳道,因而感動了林水榮、廖金發等弟兄,之後便在部落中設立佈道所。

 

    哈崙台教會設教於1954年。本會在開拓時期(1950~1953)同屬在博愛教會名下。經過三、四年之後,博愛教會通過分設本會,於是當年整地並臨時搭建木板小木屋作為禮拜之用。

 

【大安溪流域教會】

 

    1953年間,大安溪線教會起初由芬蘭籍宣教師教士到梅園部落拜訪Yuraw Bonay高阿榮牧師,後來美國籍孫雅各牧師、莊聲茂牧師等,更積極栽培Yuraw Bonay高阿榮牧師、Watan Bagax林福喜弟兄到部落播下福音種子。1956年間高阿榮牧師分別在泰安鄉後山的天狗、梅園、山腳(現今的雪山坑)等窮鄉僻壤之地傳道。

 

    米以戶教會(過去稱為雙崎教會),教會設立於1962年間。達觀教會創立於1955年。教會開拓之初,由美國宣教師穆克禮牧師隨同高阿榮牧師前來傳福音,第一佈道所座落於林瑞慶隔壁之土地(現天主堂),吳金茂為第一任長老,當時信徒生活赤窮,穆牧師經常供應生活用品及物資幫助。雪山教會(開創時稱為山腳教會)創立於1955年。1950年起,由Yuraw Bonay(高阿榮)牧師承續了當地部落的宣教事工,當時出現了極為明顯的福音與傳統之衝突,高牧師不免也受到當地族人的逼迫與羞辱,但他仍然堅守該部落的宣教福音事工。士林教會,設立於1966年。福音傳進士林部落的正確年代已不可考,可以確定的記載是在1966年由某位弟兄捐出該地,來蓋做為禮拜堂用地,信徒合力用桂竹來蓋禮拜堂,地點位於楊江水來長老住宅後面。

 

    努呼路瑪教會(過去稱為大安教會),設立於1954年。努呼路瑪教會第一批信主的有Maray Payan楊正春弟兄(楊金源長老之父)、Yawy Umaw楊福漢弟兄、Kagi Ali張達生弟兄(張金光長老之父)和Bonay Tamul張滿華(張廣治牧師之父)弟兄等四戶人家。麥路豐教會(過去稱為梅園教會)設教於1951年。1950年前,先後由Tabilas汶水教會劉光男宣道師、孫雅各牧師夫婦及張承宗牧師到本部落傳福音。社舞繞教會,設教於1952年。社舞繞部落的基督福音事工是由本村的高阿榮牧師和賴石雄牧師開啟的。

   

三、近十年宣教事工:

    哈該區的成立是依據泰雅爾中會第四十二屆的春季議會第五案的議決辦理而誕生的。中會主要的考量在於重新劃定小區域之後,方便各小區會快速聯絡,事工更加深入連結,因此當時劃定有十三個區會,而哈該區就是其中一個小區會,目前區會中有十間教會。哈該區的這十間教會在這十年間的變化是相當的大,其中更是看見上帝的祝福與同在。例如區會中的麥路豐教會、南勢教會、社舞繞教會、士林教會先後由支會升格為堂會。當時帶領教會升格堂會的牧者是麥路豐教會的雅孟猶淦牧師、南勢教會的比黛牧師、社舞繞教會的張凱莉牧師、士林教會的林以撒牧師。這四位牧者同樣都在教會委身超過五年以上,循序漸進的引領教會邁向穩定的發展,這是值得讚美並歸榮耀與上帝的地方。

 

    哈該區近幾年的宣教事工,區會中的婦女、青年、兒童等事工分組是一直努力在推動中。達觀教會推動信徒晨禱運動、社舞繞及雪山教會積極帶動主日學事工、南勢教會推動教會成長的策略事工、士林教會所做的社區宣教工作等。士林教會在2009年開始承接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指導的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的業務,針對部落長者提供日間照顧和集中用餐等服務,與社區老人送餐服務,此社區工作使長輩及其家庭都得到益處。此外,週間晚上成立課後陪讀班協助部落學童完成回家作業。在2014年更是帶頭村落推廣實踐無毒農業事工,最後於2015年5月31日教會升格為堂會,同年8月01日並封立林以撒傳道師為牧師。

 

    南勢教會在過去以來都沒有專職牧師在牧養教會,直到2007年中會正式派任比黛傳道師[1]前來牧養,加強關懷探訪,策劃階段性的宣教事工,使用總會的一領一宣教材料等種種努力之下,南勢教會的人數及經濟都有倍數的成長,因此該教會於2011年6月21日正升格為堂會,同年9月24日比黛傳道師在該教會封立牧師,並擔任該教會第三任牧師。社舞繞教會同樣也是經過張凱莉牧師[2]積極的關懷探訪,並加強團契功能(婦女、青年、詩班、禱告會)等,落實家庭關懷探訪一領一、謙卑順服見證基督生命的牧養觀顧。最終於2013年8月23日教會升格為堂會,同年11月15日並封立張凱莉傳道師為牧師。最後,麥路豐教會從2005年開始由雅孟猶淦傳道師帶領之後,積極召聚過去長老教會的信徒,鼓勵他們穩定聚會,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最終該教會教勢有所成長,並於2009年1月3日升格堂會,同時雅孟傳道師在該教會封立為牧師。之後教會牧者與同工固定每個禮拜四晚間及禮拜日下午進行部落及都會區的探訪,牧師並在禮拜六晚上帶領教會青年練唱詩歌,而在主日禮拜中積極使用長老總會的一領一教材來教育信徒。

 

    觀看以上教會的宣教近年史,我們發現穩固原先受呼召的第一代信徒的家庭

,並在部落中落實關懷探訪永遠是教會增長的不二法門。再加上活用總會目前出版的一領一宣教事工教材,必定能使教會以及長執同工有所收穫。當然回應總會2015年的宣教主題:「福音釘根鄉里,教會活出盼望」,相信教會在部落中扮演光和鹽的角色時,等待時機成熟,就是宣教豐收的時機了!

[1] 由鎮西堡教會培育,玉神畢業後牧養南勢教會至今。

[2] 由紅香教會培育,玉神畢業後牧養社舞繞教會至今。

     Klamang區宣教史

 

     引言

泰雅爾中會設立第14區—Klamang區聯誼會,隸屬過台中中會山地宣道部管轄,建立泰雅爾中會設立後,又曾在和仁區、和平區,以及近期的Kinhulan區,隨著泰雅爾中會宣教70週年的歲月一齊長成。以下分作兩大進路,陳述近2年Klamang宣教沿革。

 

     本文

  • Klamang氏族耆老口傳

運用口述歷史:訪談‚轉錄文字ƒ個人詮釋的方式,有跡可尋的表達Klamang大梨山地區人民共寫的歷史(write history with the people),[1]使部落耆老的生平講述(Life History),作歷史確據的傳達。[2]首先我們從“Klamang”的意義。

…就個人知道Klamang的原意,不是地名、動物名、樹名等,他是人名。[3]

Payas Tusang講述已蒙主恩寵的家父Tusang Nomin的口中流傳後世之語,便可熟知Klamang的地理環境。

台灣經過日本、中國民國兩個朝代的統治,…,他們從不問居住在山林的原住民,任意砍伐樹林,…而Klamang、Ciqlangan、Toreh、 Tabuk Mihon等地,…屬松茂部落後山的合流農場,…但有一林草茂盛之處,…現屬我們Klumuy家族、我的家庭裡,最寶貴的產業,…卻也成為國家徵收為林地之處,…記得交待後裔們,…別忘記,Klamang就是現在66林班地,我們有責任用生命將此地取回…。[4]

正當Klamang區如火如荼於泰雅爾中會成立之際,部落耆老開始傳述各個歷史的聲音,目的是提醒眾人明瞭Klamang流傳的生命史略,就由Yosicyang Soki發起Klamang部落史話。

…曾在大梨山地區各個國小擔任教職,…接觸過不少4個落長輩,…猶記起他們說起Klamang的史略…。Klamang是我們泰雅爾族大祖先Turay的兒子,他的兄弟有Kyabox、Kbuta、(未詳)等,4兄弟…,本來生活在南投發源地Pinsbkan、Pinsgayan,…但為了繁衍子孫,…,開始到各處土地作會堪…,Klamang就是第1個到達大梨山地區、定居在此的泰雅爾族人…。無庸置疑的,用Klamang性氏作為整個大梨山地區的代表,是我們4個部落共同歷史的聲音…。[5]

為了闡述Klamang性氏沿革的發展,就由Silan Batu作一個對於環山、松茂、梨山、新佳陽等,4個部落整體的小結,述說同源同宗的團結、合一的表述,他提到:

…Klamang定居此地,生了2個兒子Qawilam和Klmayan,…,Qawilam帶領自己的子嗣遷居Ciqlangan…,是Qalang Sqoyaw,環山、松茂2部落,最早的祖先;Klmayan帶領自己的子嗣遷居Kbabaw,是Qalang Slamaw,梨山、新佳陽2部落,最早的祖先…。[6]

期許Klamang區會4個部落、4間教會的未來,能落實將文化史料,不斷還原(reduction)與建構(construction),[7]並且在一筆、又一筆資料,建立清楚、又能透析我們過去的歷史,建構我們現在部落與教會之信仰的生命史。

 

  • Klamang區會沿革

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是Klamang區會成立的原則。[8]為了作為證據(Evidence)的蒐集。[9]首先以新佳陽教會小會議事討論的筆記,作為設立Klamang區會啟蒙點。

(Sxxu):上次到南投參與Kinhulan區會聯合復活節禮拜,說真的,陡峭路況使我尿失禁,…可以的話,去召集4間教會小會的代表,一起討論,再行討論成立新區會事宜。

(Hexxy):成立一個讓我們彼此在交通方便的區會吧…![10]

從新佳陽教會小會發難,電話通知環山、松茂、梨山等,3間教會,各派代表召開區域性的小會聯席會議,溝通、並且達成共識之後,作成提案至第45屆泰雅爾中會春季會議文稿。過程中擷取幾個要點,第1要點是「交通」:

(Yuxxw):交通真的是最大的問題。上次分區後,我們中會也沒有解決以前和平區同工開會、聯合禮拜,一開車就5-6小時的問題。

(Bexxy):現在中橫沒有下雨就能通車,這樣我們能以4間教會共同連署提案,向中會成立第14區事宜。[11]

因著台8線—中橫道路谷關至德基的路段,繼921地震、72水災之後,加上連年風災、豪雨的摧殘,大梨山地區的居民,無論原住民、或是後來居住的平地人,道路不便已數十餘年之久。為此,我們向各地泰雅爾族的族人述說傷感,卻無法解決的事實。除此之外,第2要點是「部落史」:

(Paxxs):我們以4部落共同歷史脈絡的地名Klamang,作為第14區區會的名稱,以表我們長老教會重要本土信仰觀的原則。[12]

經過泰雅爾中會第45屆春、秋2次會議,從剛開始眾議員們延後討論此案,先交由常置委員會善處,召開1次中委會、懇談會,定下一些原則與但書;再於2013年9月4日,再列入秋季會議第5案討論後,以通過成立泰雅爾中會第14區—Klamang聯誼區會,此案才塵埃落定。[13]並於隔年1月5日,在環山教會舉行設立禮拜。[14]開啟這2年,泰雅爾中會新區會、新宣教的異象與使命。

 

     小結

Klamang區突破草創初期,4間教會、僅2間教會有牧師指導事工的處境,訂下2014年主題:〈展望Klamang區的泰雅爾福音使命。2015年主題:〈Klamang區新生代,起來吧〉,推動之際,陳明光牧師(梨山)、蘇盡女牧師(環山)的加入,眾心期許以後的以後,能夠更完善的機智,以及牧養方向,助燃Klamang區開啟多元事奉的種種可能性。2016年主題:〈與泰雅爾中會同心宣揚上主大能〉,祈願一同建立起宣揚福音、培育上帝的兒女、愛心服事、社會改造、關懷受造界、福音與文化,6大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整全宣教的根基。[15]Klamang區願為主的聖工,繼續與泰雅爾中會的宣教併行,並且開創更多美好福音的進路,多方多次宣揚上主的權能,行走在耶穌愛人的事奉,日日在聖靈的引領,眾助教會宣教的使命,一生將榮耀於上帝。

[1] 楊祥銀,《口述史學》(台北:揚智文化)2004,23-24。

[2] 唐諾.里齊(Donald A. Ritchie),《大家來做口述歷史》(Doing oral history),王芝芝譯(台北:遠流,1997),62。

[3] 受訪人:Taraw(王忠信)(男,泰雅爾族),採錄整理:Behuy Payas,採錄地點:台中市(新佳陽教會辦理郭明德弟兄遺族家庭安慰禮拜),時間:2013年11月14日。

[4] 受訪人:Payas Tusang(蔡長管)(男,泰雅爾族),採錄整理:Behuy Payas,採錄地點:台中市和平區松茂部落,時間:2013年12月07日。

[5] 受訪人:Yosicyang Soki(黃輝榮)(男,泰雅爾族),採錄整理:Behuy Payas,採錄地點:台中市北屯區新佳陽教會門徒培育中心,時間:2013年12月05日。

[6] 受訪人:Silan Batu(男,泰雅爾族),採錄整理:Payas Tusang(代筆者訪談),採錄地點:台中市和平區環山部落,時間:2013年12月15日。

[7] 還原(reduction):把現象要素獨立出來考察;建構(construction):重新整點單一個案中所包括的經驗階段,以便完整的解釋該現象或過程。請詳參Norman. K. Denzin,《解釋性互動論》(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張君玟譯(台北:弘智文化,2002),50。

[8] C. Ellis Nelson, Congregations: Their Power to From and Transform, 4-11.

[9] 證據的蒐集,更加切深瞭解到現代口述史學的方法,已擴展到與「心理學」、「醫學」,特別與社會科學技巧相互刺激與精進。特別對記憶與口頭證據上,幫助了一位口述歷史學者對任何問題,要更加有敏銳度。既而才能找出各個口述史學的脈絡;增加口頭證據的可信度。若須詳解,可參保羅.湯普遜(Paul Thompson),《過去歷史的聲音》(The Voice of The Past),覃方明、渠東、張旅平合譯(台北:正港資訊文化,1999),101-121。

[10] 新佳陽教會,〈2012年新佳陽教會第4次小會議程〉,3。(備註:尊重受訪者不願公佈全名,下以xx明示)

[11] Behuy Payas,〈環山、松茂、梨山、新佳陽—4間教會聯席會手稿〉(未出版,2012年12月):2。(備註:尊重受訪者不願公佈全名,下以xx明示)

[12] Behuy Payas,〈環山、松茂、梨山、新佳陽—4間教會聯席會手稿〉(未出版,2012年12月):3。(備註:尊重受訪者不願公佈全名,下以xx明示)

[13] 泰雅爾中會,《第45屆泰雅爾中會春季會議—臨時動議案》(未出版,2013年2月);泰雅爾中會,《設立Klamang區聯誼會懇談會小組》(未出版,2013年4月);泰雅爾中會,《第45屆泰雅爾中會秋季會議—議案討論第5案》(未出版,2013年9月)。

[14] Behuy Payas,〈Klamang區聯誼會設立禮拜手冊〉(未出版,2015年1月5日)。

[15] 林芳仲主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2012年事工說明書》(台北:長老教會總會,2012),6-8。

收合容器內容
收合容器內容
收合容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