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區聯誼會長:

Mnibu(大同區)          蘇博尹傳道師(寒溪教會)

Klesan(南澳區)         何念新傳道師(金岳教會)

Ulay(烏來區)             范守義傳道師(新泰教會)

Sbtunux(復興前)       撒牧·尤命牧師(羅浮教會)

Gogan(復興後)          達亞哈內牧師(比亞外教會)

Nahuy(尖石前)          游秀婷傳道師(錦屏教會)

B’bu(尖石後)              達慕恩·馬賽牧師(司馬庫斯教會)

Spazi(五峰區)            攸醬·給匠傳道師(樂賀安教會)

Pskwali(獵鷹區)         林懇牧師(馬巴督安教會)

Hagay(哈該區)           彭秀妹長老(努呼路瑪教會)

Klamang(梨山區)      楊美枝執事(梨山教會)

Kinhulan(仁愛區)      吳文德牧師(馬烈霸教會)

B’nux(都會區)            林新民牧師(國際教會)

2024/01/27 Pskwali區青年
&青少年聯合禮拜。大湖教會。
2024/02/03Pskwali區兒童
主日學體驗營。司馬限教會。
2024/02/04Pskwali區春季
議會。東江教會。
2024/02/22Pskwali區牧者
(牧家)分享會。
2024/03/29
klamaNg區聯合受難日禮拜
2024/03/29
Mnibu區受難節分區禮拜
2024/03/31
B’bu區復活節聯合禮拜

前言

在泰雅族傳統信仰的轉化的經驗中,歷經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抉擇與轉化」的年代,原住民原始的信仰被壓迫之下,基督教信仰,提供了原住民在信仰上的抉擇與轉化(smyunaw)。是要相信日本的神道教呢?亦或接受基督教的信仰呢?選擇的標準在於那一方較接近原住民的傳統宗教信仰?轉化是哪一方面的宗教信仰可以提升原住民的傳統信仰?這是一個抉擇與轉化的年代,也是原住民傳統信仰的十字路口。最終原住民族自己選擇了基督教信仰。

泰雅族原始宗教瓦解後,產生了新的信仰,日據時代,曾強迫泰雅族人信奉日本佛教,但成效不顯著。神社是日人殖民當局為了自身的信仰及教化,所以就普遍設置各部落並進行殖民教育。台灣光復以後,西洋傳教士,以神的使者的身份,本著史懷哲式的愛心與殉道者的精神薰陶了許多原住民的心靈。因此,台灣原住民族大部份都在此時期全體改信了基督教、真耶穌教會與天主教。當然也有少部份信仰佛教與道教(原本即住平地之原住民),如今各地原教堂建築非常普遍,為原住民部落明顯的地標。這個新的宗教信仰,不僅對泰雅族擔負著教化的使命,也是族人假日禮拜、文化活動及婚喪喜慶儀式的主要場所,教會也成了社交場所。有些教會佔地面積很廣,遍植花木,環境清幽,並且提供藍球場、排球場,甚至有游泳池娛樂設施,也有的教會並設有小型的圖書館及閱覽室,供教友利用。

台灣原住民族原始宗教大部份都已瓦解,原住民的信仰中以基督教和天主教佔了絕大多數。教會的教義也成為了原住民的宗教規範、生活的主要約束力量,原住民生活展現另一番氣象。老一代泰雅族人則以泰雅語、日語溝通。在教會附屬的團體活動很多,如兒童主日學、婦女會、青年會、弟兄會、松年團契、禱告會、巡迴家庭聚會等,亦都是活動的方式。一年一度充滿宗教意義的聖誕佳節,成為了原住民歲時中最大亦最重要的慶典活動。在台灣慶祝聖誕節熱絡的氣氛,在原住民族的部落裡,最為明顯。原住民族宗教慶典聖誕節、復活節等,都舉行相關的活動,吸引在外泰雅族人回鄉慶祝,儼然為成為一家人團圓日。

不過,由於泰雅族原始宗教徹底瓦解之後,相對的由於袓靈的信仰漸漸趨於式微,Gaga的約束力量漸漸消失,也使得維持部落生存與發展的「禁忌」漸漸不受到族人的重視,因此恐有產生傳統道德不保的危機疑慮,這是我們所不樂於見到的,企求盼望大家重整固有文化中的道德力量和宗教信仰,維繫原住民純潔樸實的良風美俗。泰雅族原始宗教被新信仰(基督教與天主教)取代後,族人原始歲時祭儀也隨之改變;另外,泰雅族人與漢族的交往日漸頻繁,也進而帶來了許多的新信仰。年節方面,泰雅族人由於受到西方信仰的影響,所以泰雅族人也都過新曆年,出外謀生或發展的族人以及正在外地求學的年輕人,過年期間都會積極返鄉過年,也會邀請親朋好友一起到山上做客,元旦期間泰雅族部落非常的熱鬧。從除夕夜晚餐起,部落開始進入過年的氣氛,餐桌上所準備的飲食,都為入冬以來上山打獵的傳統野味,有飛鼠、鹿肉、山豬肉、兔肉等,並且配飲著小米酒及糯米酒。彷彿部落裡成了歡樂不夜城。

1.宣教史

孫雅各牧師因著地理上的關係,不畏山高路遠的跋山涉水前往宜蘭大同鄉、南澳鄉等偏遠地區向泰雅族人傳道。孫雅各牧師以旅遊佈道與組織醫療團的方式,在各地傳道,試圖以此加速全族人歸主,並鼓勵族人建堂以便有固定的崇拜場所。有許多泰雅爾族第一代的信徒是由他受洗的,同時也有許多的泰雅爾教會是由他親自開拓的,如:東澳、碧候、金岳、澳花等教會,由上述孫雅各牧師對泰雅爾族教會之貢獻甚大,為此初期的泰雅爾信徒稱他為「宣教之父」是當之無愧。1947年(民國36年)間有Wilan Takux(高添旺)牧師、陳保清牧師、跟羅竹茂牧師的父親Toli Pireh還有林阿石的父親(Pasan Pinan)等首先來到南澳鄉澳花部落宣教,播下福音的種子,之後於1950年(民國39年)有孫雅各牧師、張承宗牧師繼續在此宜蘭地區宣教,亦開始發放救濟品。此際,澳花村的信徒日漸增多,慢慢接受福音,許多初信的人都歸在主的名下。

到了同年八月間宣揚福音的工作陸續低達碧候、鹿皮、南澳等部落,隨後各宣教士們兵分兩路繼續前往大同鄉的原住住民部落宣教,一組有林萬福牧師、宋振傳牧師到南山、四季、留茂安、梵梵部落。另一組有陳耀宗牧師、高添旺牧師、陳保清牧師到寒溪、碼崙、牛鬥、松羅、崙埤等部落宣教。此後,七星中會開始成立山地部,開始培育與訓練囑託宣道師分批至花蓮玉山神學院與聖經書院接受密集訓練班。之後1954年(民國43年)囑託宣道師受訓完隨即派往各教會傳教,設立教會,同時也在各教會中設立各團契如:婦女會、兒童主日學、青年團契等。聚會項目有主日一般禮拜、家庭禮拜、祈禱會、探訪與觀顧等。又於同年有加拿大宣教士戈德恩牧師、趙士德牧師、七星中會王英世牧師在此地區巡迥宣教,鞏固教會的發展,也透過加拿大籍的白小姐與甘小姐至各地做巡迥醫療,1957年(民國46年)孫雅各牧師以旅遊佈道與組成醫療的方式,在各地傳道,鼓勵泰雅爾族人建堂,盼望有一個固定的聚會場所。

2.教會現況

感謝上帝過去近70年來帶領宜蘭縣大同鄉各部落教會的宣教事工,如今Mnibu區教會現況如下:比雅楠教會(陳和平牧師)、四季教會(江明清牧師)、茂安教會(無牧)、碼崙教會(魯葛傳道師)、梵梵教會(李月蘭牧師)、牛鬥教會(無牧)、東壘教會(無牧)、松羅教會(曾義光牧師)、崙埤教會(施佳莉牧師)、寒溪教會(黃志堅牧師)、羅蘭教會(雅孟尤淦牧師、副牧伍鵬達牧師)。此地的全體牧長與眾弟兄姐妹仍將承襲過去歷史信仰前輩的遺志,繼續熱心宣揚福音,讓更多宜蘭區的泰雅爾族人歸主受洗,同時積極關懷未來台灣的前途及社會制度的公義,發揚主慈愛的福音。

3.致力合一的教會

普世宣教合一運動,間接地影響了泰雅爾教會,在組織上應致力於合一。泰雅爾中會於1969年中會成立,但宜蘭地區的泰雅爾教會、仍分別隸屬於七星中會、而其中會底下設置山地部專責部門來協助與處理泰雅族教會之事宜。終於泰雅爾中會的努力之下,並且為在語文、文化、傳統以及宗族等之延續與傳承上的因素,經歷了多年的努力,終於達成了泰雅中會各教會宣揚福音和建造教會的使命。而宜蘭區會於1973年6月加入中會,本區於2009年從宜蘭區分為Mnibu區,在組織上,行政上合一,在事上的推動,亦藉由中會委員會的運作全面一致執行,建構多元文化的各區或各教會自主性全面積極推動新倍加一領一的宣教工擴展工作。

推動一領一新倍加福音運動事工提昇開創教會生態靈性的活力,教會現況的自我省思(信仰反省),通過禮拜查經、宗教教育活動、禱告會和對外的宣教,提供充足的屬靈供養。教會會友的自覺與認同,通過對教會的過去、歷史、現在處境、未來異象之探索來凝聚,回顧和紀錄教會(第一、二代信徒的信仰一生見證),意識覺醒教會歷史的意義與重要性,分享教會的生命故事。我們的教會是一個深入群眾的部落教會,信息傳遞著土地與山林資源和土倫理的靈修,建構部落產業和信仰生活的密切關聯並歷史意涵,積極探訪部落族人,聆聽與對談,與鄰舍建立關係,進而認識上主、渴慕福音真理,以作為宣教與服事的根據。教會努力解析部落人口結構之變遷、濟狀況、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發展與擴展我們教會的事工,教會結合各項社會資源推動教會靈性發展健康生活。目前教會設置的資源結合服務事工有: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心靈重建關懷站、一粒麥子社會慈善基金會、展望會家婦中心、Mnibu區教會原住民族青少年的靈性成長、紀錄與撰寫教會設教沿革和部落文史建構、探討部落產業及自然資源、泰雅族當代保育、福音與文化等議題。

4.區會大紀事

(1)2000年10月參與「反馬告國家公園成立」陳情遊行活動。

(2)2004年3月聲援司達吉斯部落「原住民習俗觸盜採罪」陳情活動。                    

(3)2009年1月積極協助推動部落傳統地名,提升在地本土意識。

1.寒溪教會恢復傳統地名Stacis「司達吉斯」教會。

2.南山教會恢復傳統地名Pyanan「比雅楠」教會。

(4)2012年12月辦理「2012聖誕節宣揚主耶穌基督降生」系列活動:

  1.至大同、南澳原鄉部落廣播宣傳。

  2.聯合感恩禮拜。

  3.聖誕晚會―地點羅東中山公園。

(5)2014年7月參與「反大南澳地區核能廢料存置」活動,結合各教會至宜蘭縣政府共同簽署守護山林傳統領域儀式。

(6)2015年7月響應中會青年部辦理泰青盃籃球賽,本區辦理第1屆福音籃球比賽事工。

(7)2015年8月配合中會社教部參與協助「烏來區蘇迪勒風災」救災工作。

(8)2018年9月配合宜蘭地區牧者參加「台鐵普悠瑪意外翻車事故罹難者追思安息禮拜」地點宜蘭員山福園。

(9)2018年10月參與「上帝的愛超越一切」反同志遊行活動。

(10)2019年6月協助總會承辦「松年事工委員會35週年」培靈感恩禮拜暨聯誼慶典,地點彰化溪州花博公園。

 

普世宣教合一運動,間接地影響了泰雅爾教會,使其在組織上致力於合一。泰雅爾中會於1969年成立,但宜蘭地區的泰雅爾族教會,仍分別棣屬於七星中會、而其中會底下設置山地部專責部門來協助與處理泰雅爾族教會之事宜。經過泰雅爾中會的努力,主要以語文、文化、傳統以及宗族等之延續與傳承上的因素,經歷了多年與七星中會之溝通,終於達成了泰雅中會各教會宣揚福音和建造教會的使命。使宜蘭區會於1973年6月加入泰雅爾中會,在組織上,行政上合一,在宣教事工上的推動,亦藉由中會的運作全面一致化,同時建構多元文化的各區或各教會自主性,全面積極推動新倍加一領一的宣教擴展工作。

1.福音播種之歷程

孫雅各牧師不畏山高路遠的跋山涉水前往宜蘭大同鄉、南澳鄉等偏遠地區向泰雅族人傳道。那時,孫雅各牧師以旅遊佈道與組織醫療團的方式,在各地傳道,期盼全泰雅爾族都能歸主,並鼓勵族人建堂以便有固定的崇拜場所。有許多泰雅爾族第一代的信徒都是藉由他接受洗禮的,同時也有許多的泰雅爾教會是由他親自開拓的,如:東澳、碧候、金岳、澳花等教會,由於孫雅各牧師對泰雅爾族教會之貢獻甚大,因此初期的泰雅爾信徒都稱他為「宣教之父」。1947年(民國36年)間有Wilan Takux(高添旺)牧師、陳保清牧師、跟羅竹茂牧師的父親Toli Pireh還有林阿石的父親Pasan Pinan等首先來到南澳鄉澳花部落宣教,播下福音的種子,之後於1950年(民國39年)有孫雅各牧師、張承宗牧師繼續在此宜蘭地區宣教,亦開始發放救濟品。當時,澳花村的信徒日漸增多,慢慢接受福音,許多族人逐漸歸在主的名下。

到了同年八月間宣揚福音的工作陸續抵達碧候、鹿皮、南澳等部落,隨後各宣教士們兵分兩路繼續前往大同鄉的原住住民部落宣教,一組有林萬福牧師、宋振傳牧師到南山、四季、留茂安、梵梵部落。另一組有陳耀宗牧師、陳保清牧師到寒溪、碼崙、牛鬥、松羅、崙埤等部落宣教。此後,七星中會開始成立山地部,開始培育與訓練囑託宣道師分批至花蓮玉山神學院與聖經書院接受密集訓練班。之後1954年(民國43年)囑託宣道師受訓完隨即派往各教會傳教,設立教會,同時也在各教會中設立各團契如:婦女會、兒童主日學、青年團契等。聚會項目有主日一般禮拜、家庭禮拜、祈禱會、探訪與觀顧等。又於同年有加拿大宣教士戈德恩牧師、趙士德牧師、七星中會王英士牧師在此地區巡迥宣教,鞏固教會的發展,也透過加拿大籍的白小姐與甘小姐至各地做巡迥醫療,1957年(民國四十六年)孫雅各牧師以旅遊佈道與組成醫療的方式,在各地傳道,鼓勵泰雅爾族人建堂,盼望有一個固定的聚會場所。

2.走過十年之葛蕾扇區會現況及展望

謝主鴻恩與葛蕾扇區會的教會同在,前述之沿革史歷經了台灣二十世記教會宣教史中最大的神蹟,便是台灣原住民教會的興起如雨後春筍林立全地,高山平原為主教會遍地開花。當然,葛蕾扇區會的教會亦是此歷史之一環。葛蕾扇區(南澳鄉)官方行政區域座落在宜蘭縣東部以南方向之南澳鄉,南下鄰於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族)。族人在此一帶之平原與高山俗稱為葛蕾扇,此語近乎完美、漂亮。葛蕾扇地形如鷹展翅終日揮舞的雙翼,遍地似如迦南平原的豐富沃土似如伊甸園之美。葛蕾扇區會的進展初始列為七星中會山地宣道部,後經努力終於回到泰雅爾中會,完整了泰雅爾族宣教的併圖。本區原與大同鄉各教會為宜蘭區會,後於2009重新劃分區域後正式命名為葛蕾扇區。區會內教會現況:東澳教會(無牧者)、南澳教會(Mic Yuming王福盛牧師)、碧候教會(Temu Taro王平安牧師)、金岳教會(何念新傳道師)、武塔教會(Meryang Hayung魏如惠牧師)、金洋教會(Abing Yuraw啊彬優勞牧師)、和平教會(Batu Hopiq曾義勇牧師、Sinnamilimwang周安妮牧師)、澳花教會(Sehuy Hayung邱雪慧牧師)。

時光飛逝、轉眼之間,泰雅爾中會的設立走過了半世紀―五十年,區會也邁入十週年,在這雙喜臨門之際,回溯區會十年間的服事,主藉著聖靈的大能,奠定了區會服事的基石。

(1)葛蕾扇區會走過黃金十年的同工及組織

如使徒保羅所言,教會福音的工作,有人撒種、有人灑水,或是修枝養護,我們不曾忘記,我們都是上帝園子裡的園丁,使他成長的仍是上帝,神在祂的園子裡有美好的計劃,對他的僕人有很好的指示,讓葛蕾扇的美景與管家的事蹟繼續擴展中。區會設置兒童主日學、青少年組、松年組、婦女事工組、牧者夫婦聯禱組、區聯合詩班等。歷屆區長如下:蔡成功牧師(2009.10-2011)、曾義勇牧師(2012-2013)、悠瑪思瓦歷斯牧師(2014-2015)、葉美珠長老(2016-2017)、周安妮牧師(2018-2019)。

(2)展望葛蕾扇區聯誼會

葛蕾扇區會內之教會大都為中、小型教會各半,但我們甚願為主多得初熟的果子,因此分三方向來回應恩待並揀選我們來事奉的上帝。

1)興起區會千人的聯合禮拜

正逢中會設立五十週年慶系列的活動,特在8月18日歡慶中會設立五十週年感恩禮拜,本中會內之教會共同齊聚敬拜慶賀主恩的榮景是可以想像的。

平心而論,台灣原住民在七、八十年前聲稱全村信主、部落歸主,並創下二十世紀教會宣教頭條的版面,更被喻為宣教的神蹟。然而,反觀區會內七個部落人口數近六千人,但葛蕾扇區會聯合性聖典的聖誕節或復活節參與人數,大多約為四、五百人,遠遠不如一個部落的人口,實在有負過去宣教奇蹟的聖名。

因此,在這世代,我們清楚我們的使命、暸解我們的職責、明白宣教的方向,期許未來能再次登上或興起族人歸主的信仰高峰並在這世代為主基督贏得更多靈魂,且能在區會迎向另一個十年有千人聚會的聯合禮拜。

2)葛蕾扇各教會同被興旺

葛蕾扇千人的聯合聚會若沒有地方教會的興起,那將是不可預期的展望。換言之,各教會的興起便是成就區會興旺的基石。如要本區聯合聚會達標至千人聚會的榮景,區會內八間教會必需都需達到百人以上的弟兄姊妹穩定聚會才能達成。以今日的光景而言,雖是有些許的落差,也或許會被戲稱為紙上談兵。但,這就是我們生而被選召為僕人的使命,亦是教會座落在部落的責任。深信,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也會如所羅巴伯所言:不是依靠勢力,不是依靠才能,乃是依靠神的靈方能成就。

3)宣告族人皆為一粒麥子

我們的教會是一個深入群眾的部落教會,信息傳遞著土地與山林資源和土地倫理的靈修,建構部落產業和信仰生活的密切關聯並歷史意涵,積極探訪部落族人,聆聽與對談,與鄰舍建立關係,進而認識上主、渴慕福音真理,以作為宣教與服事的根據。教會努力解析部落人口結構之變遷、經濟狀況、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發展與擴展我們教會的事工,教會結合各項社會資源推動教會靈性發展健康生活。主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死了就能結出許多子粒來。這一節經文道出了基督徒生命之內涵。葛蕾扇區會當努力引領、造就、培育更多愛主的基督徒,使主的兒女皆能成為一粒麥子,使各教會超越百人、區會在造千人,繼續領受神的豐富,展望區會各教會能全人奔向神並敬拜主,成為得主喜悅的教會。

3.葛蕾扇區聯誼會大紀事

年代

大        紀        事

2009

10月29日於武塔教會葛蕾扇區會成立大會並選舉區幹部。

12月12日第一次區會聯合聖誕節感恩禮拜於東澳室內籃球場舉辦。

12月16日區會協辦楊恩典姊妹於南澳高中彩虹館的培靈會。

2010

3月14日接待阿拉斯加Rodney於本區參訪。

3月19日區牧者聯禱籌會第一次辦理於金洋教會

7月6-9日區會青少年英文營研習會於武塔教會。

12月3-4日區牧者夫婦聯禱會於礁溪溫泉會館退修會。

2011

1月23日區年會會議於金洋教會。

8月辦理二天一夜區牧者家庭退修會於花蓮兆豐農場等。

9月8日秋季會議暨改選幹部。

9月30日參加中會於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泰雅爾族傳統詩歌舞蹈比賽」,得到冠軍殊榮。

10月區會四部遊覽車參與孫大程佈道大會,並在會中獻詩。

2012

4月辦理復活節聯合感恩禮拜,邀請周淑玲牧師培禮。

4月5日關心武塔社區蘇花改路線規劃並提出抗議事件起始。

1.4月25日武塔村民至立法院陳情路線改道事宜。

2.5月8日武塔村民至環保署、立法院陳情路線改道事宜。

6月11日區會松年聯誼活動。

6月17日響應總會分區全民抗漲運動於羅東公園。

7月16-18日於武塔教會辦理青少年暑期營會。

10月25日於武塔教會辦理秋季年會暨改選幹部。

11月3日參加中會於苗栗辦理「台灣原住民族語詩歌觀摩比賽」,表現優良。

2013

2月16日區會接待韓國南首爾管樂團於南澳高中演奏,區會聯合詩班與管樂團配搭演唱聖樂—「聖城」。

6月12-13日辦理二天一夜區牧者家庭退修會於台北,並於13日至總會事所參加歐蜜偉浪牧師獻聘感恩禮拜獻詩。

9月26日(四)辦理秋季年會暨改選幹部事宜。

10月3-7日區會派員12名至韓國教會參訪及觀摩。

10月26-27日辦理培靈會,並邀請許隼夫牧師主禮。

12月28日辦理區聖誕節聯合禮拜。

2014

l 區長:悠瑪思瓦歷斯牧師  副區長:蔡世英長老  書記:周安妮傳道師  會計:韋秋蘭執事  出納:邱春花長老

1月5日(日),下午3:30召開年度事工計畫會議。確認各組組長。訂定行政費(區長及書記各2500元、郵資1000元)、慶慰費(現任牧者離任禮3000元、牧者首任及喜事禮金2000元、牧者含退休牧者暨區幹部喪事慰問金2000元,牧者暨區幹部住院慰問金1500元)、卸任幹部禮金各1000元。

3月5日(三)區幹部主持副區長故蔡世英長老安息告別禮拜。

3月29日(六)晚19:00青少年於和平教會辦理培靈會,主題:「信仰」干我屁事?!

4月19日(六)金洋籃球場辦理區會受難節聯合禮拜,約320位參與。

6月7日(六)於武塔教會辦理長執暨各團契幹部訓練會。講師:歐蜜偉浪牧師,主題一:從原住民實況談一領一。主題二:從比亞外教會談一領一。

不定期舉辦青少年聯禱會。(6/7,11/22)

7月6(日)下午15:30召開第二次臨時會議,追認任命松亞倫長老為副區長。

7月27日(日)下午13:30起,松年組於碧候教會辦理父親節活動,主題:Ngarux na Mlikuy Tayal.

8月25-27日(一—三)青少年組辦理暑期生活營,地點:武塔教會,主題:一起「約會」吧!

8月30日(六)接待新、馬、泰、印、港牧長執激勵團於本區參訪。

9月4日(四)晚19:00於南澳教會辦理秋季年會暨改選幹部事宜。

9月21日(日)下午14:00起,於碧候教會辦理泰雅爾勇士特會,邀請宜蘭全福會協辦。

11月15日(六)辦理「興起吧!」培靈會,邀請許隼夫牧師主理。專題一:靈命更新。專題二:基督徒的樣式。

12月6日(六),於澳花籃球場辦理聖誕節聯合禮拜,主題:「活出愛」,約300人參與。

2015年1月8日(四)晚19:00於金洋教會辦理春季年會暨幹部交接事宜,每間教會派四名代表參會。

2015

l 區長:悠瑪思瓦歷斯牧師 副區長:葉美珠長老 書記:周安妮牧師  會計:韋秋蘭執事  出納:邱春花長老

4月5日(日)每間教會派10名共計二台遊覽車,至台北參與總會150週年聯合禮拜。

週六不定期舉辦青少年聯禱會。(3/28,10/3)

6月13日(六)於金岳教會辦理長執暨各團契幹部訓練會。講師:蕭瑞巧牧師,主題:愛在部落、社區宣教。

6月27日(六)台神杵臼社至本區辦理兒童營及青少年培靈會,地點:武塔教會

7月6-8日(一—三)青少年組辦理暑期生活營,地點:武塔教會,主題:恢復神兒女的形象。

8月15日(六)派聯合詩班二部福音車,參與挪碼傳道師派任梅村教會就職感恩禮拜事宜。

9月3日(四)晚19:00於和平教會辦理秋季年會暨改選幹部事宜。

10月2日(五)晚19:00-21:00於南澳教會辦理培靈會,主題:靈性生命的塑造(邁向屬靈生命的高峰)。

10月4日(日)下午15:00,召開第四次定期會議確認2016年度預決算暨事工計畫、各組組長。

辦理重要事項:

1.承辦泰中春季議會場地場勘事宜,確定於玉山神學院召開。

2.決議派員參與魏如惠牧師接任泰雅爾中會第四十八屆議長職之獻詩及獻花(禮金)事宜。

12月6日(六),於東岳國小風雨教室辦理聖誕節聯合禮拜,主題:「Ulung Mhway Ginnalu Suw (感謝有祢)」。

2016年1月7日(四)晚19:00於武塔教會辦理春季年會暨幹部交接事宜,每間教會派四名代表參會。

2016

l 區長:葉美珠長老  副區長:周安妮牧師  書記:李慧妤傳道師  會計:卓瑪麗長老  出納:陳玉蘭長老

泰中第四十八屆春季議會,本區編列預算30000元協辦。訂定本區邀請講師費一講為2000元,車馬費以距離斟酌支付。

週六不定期舉辦青少年聯禱會。(3/5,5/28,9/24)

3月27日(日)於碧候教會辦理聯合復活節,主題:謙卑服事。參與人數380名。

4月30日(六)婦工組於金洋教會辦理聯合母親節。

6月4日(六)於武塔教會辦理長執暨各團契幹部訓練會。主題:同心合一學基督。青少年組講師蘇畢娜牧師,專題一:青年有事嗎?!-當下青少年議題的介紹與思考。專題二:團契關係的經營與分工。

長執組講師張秋蘭牧師,專題一:教會與長執的角色(一)。專題二:教會與長執的角色(二)。

7月11-13日(一-三)青少年組辦理暑期生活營,地點:武塔教會,主題:Oday(不錯)—有餒—起初的伊甸園。

10月1日(六)派聯合詩班參與李慧妤及林懇傳道師於加拉教會結婚感恩禮拜獻詩事宜。

9月1日(四)晚19:00於和平教會辦理秋季年會暨改選幹部事宜。

9月4日(日)下午14:00,召開第四次定期會議確認2017年度預決算暨事工計畫、各組組長。

辦理重要事項:

1.派牧長執9名於11月19-29日至馬來西亞南部區會短宣事宜,並籌募相關經費。主題:全地都要來讚美神。

11月13日(日)參與「泰雅爾族教會宣教七十週年感恩禮拜」,本區分配訂購晚餐餐盒。

12月10日(六),於南澳高中彩虹館辦理聖誕節聯合禮拜,主題:「Klokah,Tayal(奮起,泰雅)」,約300人參與。

2017年1月5日(四)晚19:00於金岳教會辦理春季年會暨幹部交接事宜,每間教會派四名代表參會。

2017

l 區長:葉美珠長老  副區長:周安妮牧師  書記:李慧妤傳道師  會計:卓瑪麗長老  出納:陳玉蘭長老

週六不定期舉辦青少年聯禱會。(2/4,5/13,8/5)

4月16日(日)於武塔籃球場辦理聯合復活節,主題:Glgan . Gnalu(愛.同在),約350人參與。

6月18日於羅東宴香天歡送悠瑪思牧師離任金洋教會。

7月3-5日(一-三)青少年組辦理暑期生活營,地點:武塔教會,主題:復興葛蕾扇在於心。

7月13-17日(日)接待馬來西亞南部區會牧長執一行四人至本區參訪。預算每間教會2500元,共計20000元,主日分派:黃百友牧師(南澳教會)、林雙來牧師(武塔教會)、韓現牧師(澳花教會)、馮安賜長老(和平教會)。

9月2日(六)於金洋教會辦理長執暨各團契幹部訓練會。主題:最美的服事。青少年組講師阿韻尤命牧師,長執組講師總幹事亞馥誒宥牧師。

9月7日(四)晚19:00於教會辦理秋季年會暨改選幹部事宜。

11月3日(五)晚上19:00-21:00於碧候教會辦理培靈會,講師:張秋雄牧師,主題:gmluw mhkangi Utux Kayal(與神同行)。

12月3日(日),於金岳籃球場辦理聖誕節聯合禮拜,主題:「最美的禮物」,約310人參與。

12月16日第六次定期會議重要事項:

1.    調整卸任慰勞金(區長、書記各3000元,會計、出納各2000元。)

2.    區會內遭火祝融之金洋教會甘秀玉姊妹、碧候教會何連福長老慰問金各1000元,並協助向總會及各社福單位申請急難救助金。

3.    本區向碧候教會借用二件詩袍因故遺失,以賠償金4800元償還。

12月30日(六)區幹部末年會聚餐並交換禮物。

2018年1月4日(四)晚19:00於澳花教會辦理春季年會暨幹部交接事宜,每間教會派四名代表參會。

2018

l 區長:周安妮牧師  副區長:李慧妤傳道師  書記:魏如惠牧師  會計:林桂蘭長老  出納:廣月娟長老

週六不定期舉辦青少年聯禱會。(3/3,5/26,10/27)

1月10日宜蘭區禱禱會主席游本義牧師至本區拜訪。

4月1日(日)於金洋籃球場辦理聯合復活節,主題:Pqasan mqyanux Yesu la!(歡慶主復活),約390人參與。

4月29日(日)下午17:00於青谷園歡送啊彬優勞牧師於五月底離任澳花教會。

5月5日(六)婦女組於武塔教會辦理聯合母親節。

6月9日(六)兒童主日學事工,在金岳教會辦理師資訓練,講師:李慧妤傳道師。

7月2-4日(一-三)牧者聯禱會至司馬庫斯教會辦理退修會。

6月2日辦理長執暨各團契幹部訓練會。主題:福音與文化。。講師鄭英兒牧師,專題一:從聖經看婚喪喜慶。專題二:婚喪喜慶面面觀。

6月12日中午於蘭城新月歡送瑪亞鄔茂牧師、李慧妤傳道離任東澳教會及金岳教會。

7月9-11日(一-三)青少年組辦理暑期生活營,地點:武塔教會,主題:Love=you+me 愛的路上你和我。

7月1日(日)下午15:00第三次定期會議,改派啊彬優勞牧師接任主日學組長,邱雪慧牧師接任青少年組組長。

7月21日(六)上午10:00派聯合詩班參與邱雪慧牧師就職澳花教會及8月19日(日)晚19:00啊彬優勞就職金洋教會感恩禮拜獻詩。

9月6日(四)晚19:00於碧候教會辦理秋季年會暨改選幹部事宜。

9月30日(日)聯合詩班至東澳教會辦理「關懷無牧者教會詩歌分享會」。

9月30日(日)下午14:30,召開第四次定期會議確認2019年度預決算暨事工計畫、各組組長。會中決議派區委牧師五名參與10月26(六)下午14:00-17:00「拒絕中國霸凌.全民公投反併吞」遊行。

10月5日(五)晚上19:00-21:00於金洋教會辦理培靈會,講師:曾宗盛牧師,主題:如何明白神的心意。

10月8-10(一-三)由武塔教會及區會共同接待中會聖經翻譯小組至本區使用場地。

12月2日(日),於澳花籃球場辦理聖誕節聯合禮拜,主題:「與主歡樂」,約350人參與。

12月3日(一)晚17:00於宜蘭千葉火鍋店辦理區幹部歲末暨迎新聚餐。

2019年1月3日(四)晚19:00於金岳教會辦理春季年會暨幹部交接事宜,每間教會派四名代表參會。

2019

l 區長:周安妮牧師  副區長:松亞保長老  書記:魏如惠牧師  會計:林桂蘭執事  出納:廣月娟長老

3月20日(三)上午10:00-14:00接待淡水長老教會松年團契一行40人至本區參訪,禮金3000元(香菇),風味餐預算10000元。

4月21日(日)於碧候籃球場辦理聯合復活節,主題:Tyugan la!(復活!翻轉生命),約350人參與。

6月1日(六)於金岳教會辦理長執暨各團契幹部訓練會。講師胡忠銘牧師。

7月8-10日(一-三)青少年組辦理暑期生活營,地點:武塔教會,主題:飛越彩虹。

7月6日(六)於澳花籃球場,辦理第一次泰青盃會前賽。

8月5-8日泰青盃,本區派牧長執組隊參與。

8月18日(日)中會設立五十週年感恩禮拜,本區共計五部遊覽車參與盛會。

 

前言

所屬泰雅爾中會烏來區分別於忠治、烏來、信賢、下盆、福山部落設立忠治、南光、烏來、信賢、下盆、福山六間教會,在不斷變遷的時代中,肩負著堅固部落族人基督信仰靈命的重要角色與時代使命。從1945年基督福音的傳入,至今已越過了一甲子近七十年的歲月,因著上帝的恩典與憐憫,起初藉著台北中會熱切傳揚基督福音的平地牧者與外籍宣教師的努力拓展,也領受早先就已歸入基督信仰的其他原住民族群不惜長途跋涉前來分享見證基督耶穌的福音大能,並細心培養在地的青年、長執與信徒,使其成為日後進入教會牧養的上帝的僕人,以承接傳揚福音、建造部落族人信仰生命的使命。

1.烏來區聯誼會宣教史

本區聯誼會長沈惠康執事於2018年起帶領六間教會正努力關懷區內族人生命信仰與結合公部門的部落發展經費與資源,透過社區宣教將基督福音之信仰內涵深入部落泰雅爾族人的心靈裡。目前區會內教會現況:烏來教會(尤命哈用)、忠治教會(黃永光牧師)、南光教會(黃霞牧師)、信賢教會(簡清勇牧師)、下盆教會(优桂.瓦但傳道師)、福山教會(林慶台傳道師)等,分別在各個部落努力宣揚基督福音,引領現代的泰雅爾族人生命因耶穌有新的盼望與喜樂,再次興旺烏來區各教會。

2.未來的異象與展望

烏來區過去三年受到蘇迪勒颱風受創,身心靈經歷許多挑戰與患難,教會鼓勵信徒繼續持守上帝的真道,勇往直前,成為上帝的兒女。

3.區會大紀事

年代

           大     紀     事

1945

1月1日莊丁昌牧師到烏來鄉傳福音,並到忠治社區發傳單。當時忠治部落第一位接受福音的信徒是王有義先生。

1945

臺北和平教會莊丁昌牧師到烏來部落傳福音,高春花姐妹為第一歸信徒。

1947

8月莊丁昌及孫雅各牧師再度前來忠治部落傳福音。之後又派二位學生卓信得及張恩慶同學到忠治來傳福音。

1947

9月10日孫雅各牧師及卓信德弟兄進入烏來部落佈道並以鄉車站步道中心,之後本村開始慕道友有:高金火、溫國良、溫慈娘、宋金枝、周志朗、沈金山等人,並在高德義村長府上聚會。

1948

卓信德牧師在忠治部落以詩歌讚美感動許多的青年人,隨後花蓮來的高添旺牧師及二位信徒,到忠治部落以挪亞方舟的故事為主題舉辦佈道大會感動部落人。

1948

在烏來部落活動中心聚會,次年又遷入現在的教會圖書聚會,後來此地方又成為教會的托兒所之用。之後由張崑達牧師及高添旺牧師繼續堅固烏來教會信仰。

1948

信賢教會創立,一開始為傳統的泰雅族的草房,7月臺灣神學院院長孫雅各牧師治信賢部落傳教,9月17日派選神學院卓信得開拓傳道工作。

1949

周志朗弟兄捐出建材材料,建造臨時烏來聚會所。

1951

烏來教會完成新的禮拜堂。

1951

莊丁昌牧師為忠治教會信徒舉辦第一次受洗,後來舉行第二、三次受洗。此時忠治信徒曾在烏來教會參加聚會。後來信徒越來越多,討論決定與烏來教會分開。於是在忠治部落建立第一間教會是木製,並在該處選第一任長執。尤金全牧師於主後1955年8月畢業於玉神,擔任第一任宣教師。

1952

下盆教會創立,設立於1956年原位於福山植物園,1962年之後國民政府建該園區時,村民安置獻金屯鹿。於1965年興建下盆教會,本會開拓者為游金全牧師。

1956

信賢教會改建木板屋。

1958

忠治教會重新用磚瓦蓋一間教會於10月18日完成並獻堂。

1961

孫雅各牧師助援之下,建造石頭型的烏來教會。

1961

南光教會係臺北中會所開拓,於3月24日向烏來民眾服務站購置現址房屋一棟(佔地約40坪),當時命名「烏來坪地教會」,由臺灣神學院每週輪派學生主領禮拜。

1962

2月24日烏來教會獻堂,並設教15週年感恩禮拜。

1963

信賢教會改建為石頭屋,建材中的石頭是本會友們從山谷中運來裁的。

1963

8月4日,由南門教會胡茂生牧師偕同汪敬仁長老,前來宣佈正式成為南門教會支會,正名「烏來南光基督長老教會」。選出周志朗、楊華康、余家呈、許連子、李阿筍等為教會委員,同年8月25日舉行設教開幕禮拜。

1967

6月南光教會由母會聘派游仁財先生為本會囑託傳道,任職三個月就辭職。

1969

5月4日南光教會在聘請周英一先生,為本會首任傳道師,周牧師於1971年4月30日離職,南門教會汪敬仁長老則受派前來協助事工。

1975

10月20日忠治教會游金全封立牧師為本會第一任牧師。

1977

6月呂金俊牧師以南門教會副牧師身份,正式受派前來南光教會。1975年由母會及國內外教會之奉獻重建新堂。

1982

10月忠治教會重新建造鋼筋水泥的三層樓教會,此時烏來鄉各教會屬臺北忠會,後於1985年7月11日在烏來教會舉行歸屬泰雅爾中會感恩禮拜。並在此時忠治教會聘請一位幹事劉玉珍教育士來協助游金全牧師做建堂募捐事工

1986

南光教會呂金俊牧師離任赴阿根廷為宣教師,當時蔡政夫傳道前來接續牧會工作,不到一年離任。

1987

10月26日忠治教會舉行新堂感恩禮拜。

1988

7月3日南光教會升格為堂會,於7月31日票選通過陳牧師為第一任牧師。於1991年8月底離任。爾後至1996年7月吳文德牧師受聘本會幹事協助教會事工。

1989

信賢教會改建為現今的禮拜堂。

1990

2月忠治教會聘請郭錦明先生傳道至1992年,任期滿之後離開忠治,由張保羅傳道師接任治1994年6月30日。本會又再請郭錦明牧師前來本會牧會,於1994年10月31日在忠治教會封立第二任牧師。

1994

下盆教會游金全牧師兼任。

1995

4月26日烏來教會邀中會議長林春輝牧師主持破土典禮,將石頭型教會拆除建造新的四樓教會。

1996

2月12日烏來教會獻堂,並設教50週年感恩禮拜。

1996

8月4日蕭文德傳道派任南光教會至1998年10月31日離任。同年11月1日由石麗玉傳道前來協助至2000年7月31日止。

2001

2月4日李秀貞牧師就任南光教會第二任牧師至2006年7月31日任職滿。

2006

7月1日南光教會向所屬中會申請派傳道師,經由中委於神研所畢業學生公開抽籤,於8月12日派任陳明光傳道師。

2010

南光教會已轉出屬客家宣教中會。

結論

人生在世應有一盼望,否則生活毫無趣味(箴十三12),如無人掌舵的船隻,無所適從。但世人所盼望的只在今生,終歸虛空(林前十五19;詩九十10;弗二12)。只有基督徒追求永生的盼望,是最寶貴,而且大有能力,能促人向上進步。

「在部落還沒有人信耶穌的時候,有一天,來了一位美國人,就是孫雅各牧師和一位有紋面的泰雅爾族婦女在部落傳福音,這位泰雅爾族婦女會翻譯閩南語,當時Sangas(陳光松)牧師說:『我很驚訝,這位泰雅爾族的婦女怎麼會說英文呢?因為當時在我的部落梅花連閩南話都沒有聽過,還以為孫牧師以及那一位婦女說的是英文。』,這婦女就是首位將福音進到復興區部落的人,他的名字叫 – Yagu Hola」。

前言

按照現行的行政區劃分,此區域係含蓋桃園市復興區全部地域範圍。此區域於泰雅爾中會宣教區劃分為Gogan與Sbtunux兩區聯誼會,依流域之名稱來劃分,以Knyopan(羅浮)教會為界。Gogan區聯誼會由Piyaway(比亞外)、Qwilan(高義)、永美、Raka(拉卡)、Gihing(爺亨)、Hakawan(哈嘎灣)、Qrahu (嘎拉賀)、Qara(卡拉)、Tgliq(鐵立庫)、Balung(巴陵)、Phay(華陵)、Saruc(砂崙子)、P’naway(帛納外)、Hagay(哈凱)等14間教會所組成;Sbtunux區聯誼會由Taba(三民)、Pyasan(角板)、Kaway(可愛)、(烏內)、Gihing(義興)、Knyopan(羅浮)、Rahaw(溪口)、Kasno(光輝)、Qehuy(奎輝)、Thokaq(頭角)、Qoyaw(高遶)等11間教會組成。此區雖然分屬兩個區聯誼會,要談到宣教歷史,考量歷史的整體性,參考各教會之個別的宣教發展史,做一個整體性之歷史敘述。

1.宣教之初期―巡迴傳福音

1947年,時任台灣神學院院長的孫雅各牧師來到角板傳福音時,因著上帝的安排遇到了時任台灣省議員的Yagu Hola女士,將基督的福音種子種在她的生命裡,在一次的福音佈道大會中深受聖靈的感動相信了主,成為此地區第一位歸信基督耶穌的平信徒。之後,神大大使用Yagu Hola,其住處就成為一個傳福音的據點,提供孫牧師等宣教師傳福音聚會與聖經研究會的所在。第一次在這裡的聖經研究會更吸引了四十人來參與,在那個初信的年代,這可謂是空前盛況。從這次的聖經研討會後,進一步前往後山高義部落舉行聯合福音佈道會,許多部落族人深受感動接受基督福音,更影響了其中兩位年輕族人游有宜和林欽明,成為復興後山的傳福音培育後代族人的信仰靈命、建蓋教會的福音先輩。神透過它的僕人孫雅各牧師召聚各教會牧師與信徒於大溪慈湖貴賓館舉行第二次聖經研習會,上帝親自呼召許多後進獻身成為主的僕人,為主使用。

1948年,來自新竹新樂水田部落的葉廷昌牧師,挺進尖石後山經山光部落到復興後山巴陵加拉一帶傳福音,加入游有宜與林欽明的傳道行列,以挨家挨戶拜訪的方式將基督的福音傳到每一個族人的心裡,此傳道方式成效卓著,從六戶的族人歸信之後,信徒人不斷增加,開拓了上巴陵部落的福音宣揚據點,即現在的巴陵教會。同年葉廷昌牧師轉往復興區前山高遶部落一帶巡迴傳道,帶領黃菜進一家人信主,再透過Hola Temu陳忠輝牧師的宣教開拓工作,信主的人因而更多。Yagu Hola女士於1949年3月離開角板,時常跟隨孫雅各牧師到泰雅爾族各部落巡迴傳福音,擔任翻譯的工作,其足跡遍佈各地,她的學習能力很強,講了一口流利的閩南語,留下的宣教影響與貢獻非常卓著。特別是深深影響復興區福音先輩Hola Temu陳忠輝牧師,資助他前往玉山神學院接受聖經與信仰的造就,畢業後隨即加入復興區部落的宣教行列,從Kaway部落作為傳福音的起點,將福音之種子種在Hakaw Abaw弟兄,成為霞雲部落第一位信主的人。Hola Temu牧師自己也影響孩子成為上帝重用的僕人,藉著傳福音無私的心,影響孩子進入跨文化不同族群的宣教領域,陳克理、陳克安牧師兄弟都在客家區擔任牧者,更是傳為佳話。

2.教會之設教

SBTUNUX區會各教會的設教年代,簡述如後:溪口教會(1952)、羅浮教會(1951年10月1日)、角板教會(1949年6月)、烏內教會(1957)、奎輝教會(1951)、義興教會(1953)、三民教會(1949)、光輝教會(1950)、頭角教會(1948)、高遶教會(1948)、可愛教會(1949)。

3.區會大紀事

(1)2015.9.12林蓓茹傳道師派任三民教會。

(2)2016.11.26 哈告.伍道牧師就任光輝教會。

(3)2017.8.26 比黛.古耀傳道師派任角板教會。

(4)2017年區聯誼會會長,由任期兩年改為任期一年。

(5)2017年區聯誼會新增兒童主日學事工組。

4.未來的展望

(1)福音宣教事工:連結區會間各教會福音事工之功能,建立異象傳遞與彼此祝福之教會。

(2)養育造就事工:定期舉辦各組信仰造就營會及長執同工訓練會。

(3)合一連結網絡:建立聯禱網絡與關懷機制,使教會在主裡成為眾人的祝福。

「在部落還沒有人信耶穌的時候,有一天,來了一位美國人,就是孫雅各牧師和一位有紋面的泰雅爾族婦女在部落傳福音,這位泰雅爾族婦女會翻譯閩南語,當時Sangas(陳光松)牧師說:『我很驚訝,這位泰雅爾族的婦女怎麼會說英文呢?因為當時在我的部落梅花連閩南話都沒有聽過,還以為孫牧師以及那一位婦女說的是英文。』,這婦女就是首位將福音進到復興區部落的人,他的名字叫 – Yagu Hola」。

前言

按照現行的行政區劃分,此區域係含蓋桃園市復興區全部地域範圍。此區域於泰雅爾中會宣教區劃分為Gogan與Sbtunux兩區聯誼會,依流域之名稱來劃分,以Knyopan(羅浮)教會為界。Gogan區聯誼會由Piyaway(比亞外)、Qwilan(高義)、永美、Raka(拉卡)、Gihing(爺亨)、Hakawan(哈嘎灣)、Qrahu (嘎拉賀)、Qara(卡拉)、Tgliq(鐵立庫)、Balung(巴陵)、Phay(華陵)、Saruc(砂崙子)、P’naway(帛納外)、Hagay(哈凱)等14間教會所組成;Sbtunux區聯誼會由Taba(三民)、Pyasan(角板)、Kaway(可愛)、(烏內)、Gihing(義興)、Knyopan(羅浮)、Rahaw(溪口)、Kasno(光輝)、Qehuy(奎輝)、Thokaq(頭角)、Qoyaw(高遶)等11間教會組成。此區雖然分屬兩個區聯誼會,要談到宣教歷史,考量歷史的整體性,參考各教會之個別的宣教發展史,做一個整體性之歷史敘述。

1.宣教之初期―巡迴傳福音

1947年,時任台灣神學院院長的孫雅各牧師來到角板傳福音時,因著上帝的安排遇到了時任台灣省議員的Yagu Hola女士,將基督的福音種子種在她的生命裡,在一次的福音佈道大會中深受聖靈的感動相信了主,成為此地區第一位歸信基督耶穌的平信徒。之後,神大大使用Yagu Hola,其住處就成為一個傳福音的據點,提供孫牧師等宣教師傳福音聚會與聖經研究會的所在。第一次在這裡的聖經研究會更吸引了四十人來參與,在那個初信的年代,這可謂是空前盛況。從這次的聖經研討會後,進一步前往後山高義部落舉行聯合福音佈道會,許多部落族人深受感動接受基督福音,更影響了其中兩位年輕族人游有宜和林欽明,成為復興後山的傳福音培育後代族人的信仰靈命、建蓋教會的福音先輩。神透過它的僕人孫雅各牧師召聚各教會牧師與信徒於大溪慈湖貴賓館舉行第二次聖經研習會,上帝親自呼召許多後進獻身成為主的僕人,為主使用。

1948年,來自新竹新樂水田部落的葉廷昌牧師,挺進尖石後山經山光部落到復興後山巴陵加拉一帶傳福音,加入游有宜與林欽明的傳道行列,以挨家挨戶拜訪的方式將基督的福音傳到每一個族人的心裡,此傳道方式成效卓著,從六戶的族人歸信之後,信徒人不斷增加,開拓了上巴陵部落的福音宣揚據點,即現在的巴陵教會。同年葉廷昌牧師轉往復興區前山高遶部落一帶巡迴傳道,帶領黃菜進一家人信主,再透過Hola Temu陳忠輝牧師的宣教開拓工作,信主的人因而更多。Yagu Hola女士於1949年3月離開角板,時常跟隨孫雅各牧師到泰雅爾族各部落巡迴傳福音,擔任翻譯的工作,其足跡遍佈各地,她的學習能力很強,講了一口流利的閩南語,留下的宣教影響與貢獻非常卓著。特別是深深影響復興區福音先輩Hola Temu陳忠輝牧師,資助他前往玉山神學院接受聖經與信仰的造就,畢業後隨即加入復興區部落的宣教行列,從Kaway部落作為傳福音的起點,將福音之種子種在Hakaw Abaw弟兄,成為霞雲部落第一位信主的人。Hola Temu牧師自己也影響孩子成為上帝重用的僕人,藉著傳福音無私的心,影響孩子進入跨文化不同族群的宣教領域,陳克理、陳克安牧師兄弟都在客家區擔任牧者,更是傳為佳話。

2.教會之設教―於各部落分別牧養

GOGAN區會各教會的設教年代,簡述如後:巴陵教會(1956)、加拉教會(1948)、比亞外教會(1952)、高義教會(1949-1952)、哈嘎灣教會(1959)、嘎拉賀教會(1946)、拉卡教會(1946)、永美教會(1950)、爺亨教會(1956)、華陵教會(1985)、砂崙子教會(2002)、帛納外教會(1950)、鐵立庫教會(1960)、哈凱教會(2018)。

3.建造教堂―信徒穩定成長與聚會

在交通不方便的復興山區,基督的福音幾乎是藉著福音先輩的一步一腳印地傳入深山偏遠之地,於1952年間,福音傳遍全區各部落,教會也如雨後春筍般地一間一間的設立與建堂,從戶外的聚會到借用信徒的家來禮拜,從竹屋或茅草建築到從溪底搬運石頭就地取材所建造的石頭教堂,更從木造建築到鋼筋混水泥建築,從西洋式高聳的歌德式教堂到加入泰雅爾族文化特色之教堂。過去不論是孫雅各牧師、Yagu Hola牧師、葉廷昌牧師、Hola Temu牧師、游有宜牧師、林欽明牧師,還有許多當時代的初信者感動願意捐地蓋教堂,並且將其兒女獻身作活祭為主所用,福音得以延續並廣傳,我們不斷地經歷許多的變化與更新。。

區會內的教堂建築的特色呈現出非常多樣的面貌,1984年7月30日破土興建高義教會二樓建築,雖經歷了曾新榮牧師的不幸意外傷亡與接續前來協助教會建堂募款事工的徐生明牧師因病蒙主恩召的經歷,但終至1989年11月1日完工獻堂啟用。1991年巴陵教會以十字架做為整個教堂外觀的形狀,不論從什麼角度,都看得見十字架,在過去經濟不充裕的時代,耗資一千一百萬所建蓋的教堂,更是看到上帝大能彰顯與聖靈運行的確據。1992年在正式恢復加拉教會的同時,同年3月3日舉行方舟教堂的破土感恩禮拜,同年的6月8日正式開工,12月22日完工獻堂,建造的時間如此快速,更是顯見信徒同心合一,順服聖靈的帶領,完成了這個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的艱鉅任務。華陵教會從母會巴陵教會分出於1987年12月28日設教,1992 年12 月28日新禮拜堂獻堂啟用。比亞外教會1993年12月21 日再次重建後獻堂,拉卡教會也於1992年8月加蓋二樓禮拜堂,於1993獻堂啟用。哈凱教會原屬拿撒勒人教派,也在2018年11月設立加入本中會。

其他教會目前為福音的緣故,仍多有進行建堂計劃並向本宗屬下各教會進行募款,如:砂崙子教會、哈嘎灣教會、爺亨教會等,願主的靈親自代領並成就。

4.教會現況

Gogan區聯誼會:Piyaway(比亞外)教會林聲傳道師、Qwilan(高義)教會無牧者、S’ungaw(永美)教會無牧者、Raka(拉卡)教會高嘉文牧師、Gihing(爺亨)羅曉芳傳道師、Hakawan (哈嘎灣)阿立.佑細牧師、Qrahu (嘎拉賀)亞韻喜降傳道師、Qara(卡拉)喜降.誒宥牧師、Tgliq(鐵立庫)陳誠俊牧師、Balung(巴陵)李珍珍牧師、Phay(華陵)無牧者、Saruc(砂崙子)帖如‧伊梵傳道師、P’naway (帛納外)無牧者、Hagay(哈凱)無牧者等教會牧養現況。

5.區會大紀事

³因應政府能在原住民鄉鎮落實長期照顧服務政策,由教會設置文化健康站,如:比亞外文健站、砂崙子文健站、加拉文健站等。

³因應本區會位在知名的水蜜桃盛地,為落實協助農民高冷蔬果銷售,經由總會原宣輔導透過中會產發部為平台,再由各教會實際協助部落農民銷售,如:拉卡教會、哈嘎灣教會、砂崙子教會等。

³因應避免教會位在徧遠地區而造成過度老化,以及人力資源嚴重不足,區會在事工人力配置上從早期傳統以來以較年長的牧長,轉而多善用青年為區幹部主力之一,特別設置兒童組和青年組以推動兒少及青年事工,目前青年組每個月一次輪排到區內各教會舉辦青年崇拜,以凝聚平時在外求學求職的部落青少年。

³前任復興鄉鄉長林信義任內,之後桃園縣升格桃園市復興區曾志湘區長任內,教會和鄉公所合作節期活動的執行,如聖誕節高山禮讚、聖誕節傳統趣味競賽活動、宗教旅遊活動等,並協助主禮公所每個月一次的禱告會。至今仍在進行中……。

宣教起源

泰雅爾民族各部落群的名字,命名幾乎以山川、大自然為地名,Nahuy意為火炭之地(Klapay系稱火焰為Nahuy)。此名亦取自本鄉主流「油羅溪」中,一塊凸起「尖」狀的銳利岩「石」成為本地的地理特徵。在1895年4月17日的馬關條約中,滿清政府把台灣割讓給日本以後,台灣陷於帝國主義的統治之下。在日本統治之下的台灣,一開始就對原住民施行同化政策:即用日本的文化、語言、宗教來同化原住民,以此消滅原住民的語言、文化、風俗習慣,並強迫原住民同胞接受神道教,為此日本殖民政府嚴厲禁止在原住民區域展開任何宣教活動。這段時期可稱為宣教的黑暗期。井上伊之助的獻身,是出自於良善的報復,即以基督的愛,把福音傳給對他來說有殺父之仇的原住民。為了達成他的願望,他在聖經書院畢業之後,又特別學醫,而於1911年帶家族來台灣,準備向原住民宣揚福音,但因政府的禁令,無法公開宣揚。他首先在新竹縣尖石鄉的嘉樂村服務六年。根據嘉樂教會余國進長老說:井上伊之助在嘉樂醫療服務多年,由於當時宣揚福音是被禁止的,因此他只能秘密的傳福音。當時嘉樂一帶曾被醫治的人,多少在他們的心靈上,已經有了福音的種子。然而為了避免被日警的注意與逮捕,故不能公開承認自己是基督徒。

之後的35年期間,沒有任何的宣教的延續,且也未曾設立任何教會。但在國民入台後,福音之所以迅速被傳開於尖石鄉內,與井上伊之助「隱秘式」的宣教,絕對有不可磨滅的關係。總而言之,井上伊之助以基督的愛之精神,把福音播種在泰雅爾族人之間,他算是泰雅爾教會宣教播種者的先鋒。[1]

1946年3月因當時流行marariya(痢疾)難治之病,有一基督徒醫療團體前來梅花村落義診,孫雅各師母和莊聲茂牧師也隨團佈道,梅花村可說是尖石鄉初次接觸基督的福音基地。1946年8月20日尖石鄉梅花村國小何阿煌校長,風聞五峰鄉因著信仰基督而致生活習俗有顯著的改善,遂專程拜訪莊聲茂牧師。莊牧師向他敘述如何開展尖石鄉的宣教方法,並答應他一同前往梅花部落開拓傳道。白天校長交代學生晚上在講堂有莊聲茂牧師來講道,大家聽了之後印象非常深刻,第二次偕同竹東教會的莊經顯傳道師再次到梅花國小巡迴傳道,佈道完後兩人步行到竹東已半夜十二點半了(步行了九個小時)。因此之故,莊聲茂牧師和梅花國小校長何阿煌先生開始商討如何培育當地傳教人材。[2]

1946年8月下旬何校長遴選賴民道(梅花)、高和祥(梅花)、葉錦泉(梅花)、葉廷昌(新樂)、鍾田川(天打那),以及一名婦女Yakay Noming(新樂)共七位到花蓮富世村就讀玉山聖經書院(玉山神學院前身)。1946年12月20日聖經學校放聖誕假,賴民道牧師等泰雅爾族學生返鄉休假,向家族傳福音。蒙神恩典Taxil Watan (賴阿福)與Pagun Pehu (賴全英)夫婦、Temu Syat (賴民福)與Hmay Tayai (賴愛玉)夫婦、Malay Hacun (賴金榮)與Yayut (黃玉英)、Kagi Hakaw (黃田生)、賴金水等八名接受了福音,成為尖石鄉最初的信徒。[3]   

當賴民道牧師要返校時,將這些信徒交給莊聲茂牧師栽培,向他們講解聖經與福音的要理,由他們返鄉後在自己的地方致力宣揚福音,加上莊聲茂牧師不斷在梅花村第九鄰地區佈道,致使信徒人數不斷增加,因此在1947年10月下旬,在梅花村第五鄰之地建立了以土牆竹頂的泰雅爾族第一間教會。正當福音在梅花一帶興盛蓬勃之際,上述所說的八位信徒組成了佈道團,由黃田生領隊在錦屏與尖石一帶佈道,後來又從梅花翻山越嶺到五峰鄉的花園與五峰等地方傳道,深得當地居民的歡迎而信服基督。

此外在1946年的寒假裡,葉廷昌牧師也在自己的故鄉水田一帶開始宣揚福音,當時僅有兩位接受福音而信主。直到葉廷昌牧師於1948年6月於玉神畢業後,就在嘉樂、水田及八五山(現名煤源)等地埋首推展福音,然後與同年畢業的賴民道牧師協商決定,要將宣傳福音的目標,推向尖石鄉後山的區域。為了使福音得以迅速傳播,葉牧師與賴牧師決定分頭進行。賴牧師向秀巒一帶傳道,葉牧師則向玉峰一帶及桃園後山傳福音。到了1953年7月陳光松牧師和徐加光牧師畢業於玉神,加入了傳福音的行列。此外尚有莊經顯牧師在尖石的助陣與輔導,以及孫理蓮師母所帶領的醫療團隊等之協助下,使尖石鄉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泰雅爾族人信主。[4]直至目前已在Nahuy區(尖石鄉前山)設立了10間的教會,榮耀歸主名。

從五尖區會到Nahuy區會

為了中會聖工的便利於1978年(民國67)成立了區會,歷任會長名單如後:曾新榮、黃田勝(1978)、詹高榮(1979)、陳光松(1980)、黃田勝(1981)、林春輝(1982-1983)、李保盛(1984)、龍錦良(1989-1990)、葉弘和(1992)、李保盛(1993)、龍錦良(1994)、高美容(1995)、溫美器(1996)。2009年泰雅爾中會成立13區聯誼會,原五尖區會分為尖石鄉兩個區聯誼會(B’bu區為尖石鄉後山、Nahuy區為尖石鄉前山)及五峰鄉一個區聯誼會為Spazi區。

Nahuy區仍以當地地名為聯誼會名稱,於2009年約一年的時間在本區域的10間教會宣導及籌劃,並於2010年開始實施後,2013年從煤源教會有分出一間教會―神愛教會。Nahuy區共11間教會,按照教會設立時間、堂會及支會屬性、現任牧者載錄如下:Mabutoq馬武督(支,攸婭.弗奈依傳道師)、Matuy義興(支,亞崴.尤命傳道師)、Klapay嘉樂(堂,江瑞乾牧師)、Slaq水田(堂,以紹.芝佑牧師)、Btang福堂(堂)、Paga煤源(堂,溫嬌玲牧師)、神愛(堂,周金美牧師)、Nahuy拿互依(堂,黃世雄傳道師)、Hbun Lesan錦屏(支,游琇婷傳道師)、Mekarang梅花(堂,莉慕依牧師、吳嘉榮傳道師)、Naro那羅(堂,邱榮忠牧師)。分區後歷任區長,哈告.伍道牧師(2010-2011)、以紹.芝佑牧師(2012-2013)、邱榮忠牧師(2014-2015)、亞崴.尤命傳道師(2016-2017)、攸婭.弗奈依傳道師(2018-2019)。

區會大紀事

1.區會有四組團契―婦女事工組、青年組、兒童組、松年組(2013年設立)。

2.2012年聖誕節期間,各教會提供2-3部車輛在部落遊行並擴播宣傳主耶穌降生、主賜平安,播放聖誕佳節的音樂,也停留一小片刻為各教會禱告,共計15-18輛車,非常壯觀。

3.2012年Klapay嘉樂教會升格為堂會。     

4.2013年嘉樂教會設立一間支會(神愛教會)。

神愛教會內的信徒原屬於煤源教會的信徒,於2012年分裂出來後,自己成立一間教會曾經歷改革宗派來的牧師牧養一年之久,因認定自己是屬於長老會的信徒,所以願意重新加入本中會,遂由嘉樂教會關心並成為其教會支會,以利繼續關懷輔導直至成為自治堂會。

5.協助接待總會交由中會2014.8.30年第六屆新馬台泰印港聯合教牧激勵營教會參訪活動,並安排前來的牧者前往本區會5間教會分享與參訪(那羅教會、梅花教會、水田教會、煤源教會、嘉樂教會)。

6.2015年神愛教會升格自治堂會聘任周金美牧師為第一任牧師。

7.2016年故高勇生牧師蒙主恩召。

8.2016年錦屏教會派任游秀婷傳道師牧養。

9.2016年區會設立宣教基金(每間教會一年5000元)

10.2017年區會協助前往馬來西亞短宣的教會補助部分經費,為當地教會蓋牧育館。同年11月補助區會六位牧者與烏來區、達觀教會、梨山教會、山美教會前往馬來西來沙巴SIB教會參訪及分享。

11.2017年8月梅花教會多完分派吳嘉榮傳道師

12.2018年7月區會正式補助本區會小型教會費用每月3000元,為期二年(2018.7-2020.7)。

 

拿互依區會十一間教會牧養概況

馬武督教會:攸婭弗奈依傳道師

義興教會:亞葳尤命傳道師

嘉樂教會:江瑞乾牧師 

水田教會:以紹芝佑牧師(2011-2019.5止)

福堂教會:哈告伍道牧師(2016.10.31止)

蓋努.瓦旦牧師 (2017.12.17-)

煤源教會:溫嬌鈴牧師              

神愛教會:周金美牧師

拿互依教會:黃世雄傳道師          

錦屏教會:游秀婷傳道師

梅花教會:莉慕依牧師、余金福牧師(2017.5西美中會)

吳嘉榮傳道師(2017.8)                                                                     

那羅教會:邱榮忠牧師

[1]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宣教史》,頁266~267。

[2]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宣教史》,頁270~271。

[3] 參見〈泰雅爾中會梅花教會2014 年和會大會手冊〉,頁14。

[4]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宣教史》,276。

前言

1969年1月16日本中會在五峰鄉的五峰教會成立了泰雅爾中會。本區會自然由中會管轄。(之前由新竹中會管轄內)並為了中會聖工的便利於1978年成立了五尖區會,歷任任會長名單如後:曾新榮(1978)、黃田勝(1978)、詹高榮(1979)、陳光松(1980)、黃田勝(1981)、林春輝(1982-1983)、李保盛(1984-1985)、龍錦良(1989-1990)、葉弘和(1992)、李保盛(1993)、龍錦良(1994)、高美容(1995)、溫美器(1996)、李福全(1997)。

2009年泰雅爾中會成立13區聯誼會,原五尖區會分為尖石鄉兩個區聯誼會會(B’bu區為尖石鄉後山、Nahuy區為尖石鄉前山),及Spazi區為五峰鄉區聯誼會。B’bu區會歷任區長如下:督魯安.慕妮牧師(2010)、諾瓦.歐洛牧師(2011)、徐正義牧師(2012)、阿隆‧優帕司牧師(2013-2014)、黃志宏牧師(2015)、優繞.依將長老(2016)、張保羅牧師(2017)、羅路加牧師(2018),區會下轄6間堂會:Tbahu田埔、Pngyan Wagi泰崗、Cinsbu鎮西堡、Smangus司馬庫斯、Mrqwang馬里光、Quri石磊。

1.宣教史

1948年6月葉廷昌牧師畢業於玉山神學院之後,除了在尖石鄉前山埋首推展福音,他與同年畢業的賴民道牧師協商決定,要將宣傳福音的目標,推向尖石鄉後山的部落。為了使福音得以迅速傳播,葉牧師與賴牧師決定分頭進行。賴牧師向秀巒村一帶傳道,將福音傳至泰崗部落其姊夫家;葉牧師則向玉峰村一帶傳福音。因此,展開了尖石鄉後山地區的福音遍傳時期。1947年夏季,石磊部落一位名為徐田的族人,為了參加尖石鄉一年一次的鄉運,提早到前山梅花部落的親戚家過夜,當天晚上參加了部落的一個聚會,這個聚會是在傳講從來沒有聽過的事,因此福音的種子就這樣進入在這一位泰雅族人的心中。

1948年6月從花蓮聖經學校(玉山神學院的前身)畢業的葉廷昌牧師巡迴佈道,首先是向宇老部落佈道,後來不斷向玉峰、石磊部落傳福音,因石磊部落的徐田先生曾經聽聞福音而信主,因此也影響許多的人受洗歸主。由於葉牧師在巡迴佈道中工作繁重,就把這地區的福音工作交由當地人徐田和黃文明兩位初信者,信主的人日增益盛。

1972年7月7日靈恩復興教會由田埔教會的四位姊妹興起(周信妹、劉雪妹、周靜國、甘美蓉),聖靈大大的在田埔教會做工,全信徒認罪悔改、大發熱心傳揚福音,後傳至石磊、那羅、錦屏、梅花,也影響了五峰、甚至泰雅爾中會眾教會,紛紛升格為堂會,信徒信仰由冷淡轉為火熱,教堂由木造改建為鋼筋水泥堅固的禮拜堂建築物,以此見證主的聖名。不僅如此,眾教會成立晨更禱告,凌晨三、四點拿著火把到教會禱告,並且到處有神蹟醫病的事情發生,泰雅爾中會的教會如雨後春筍般的大大復興。但靈恩工作時期,也伴隨著許多負面的影響,暫不在此文敘述。     

2.區會大紀事

(1)2013年Taya抬耀教會更名,因區域方便性即納為桃園縣復興鄉Gogan區。

(2)2015年總會宣教150週年全省淨灘、淨山活動。

(3)2015年開始每年的總會環境主日(六月的第一個主日)為區會六間教會淨山活動。

(4)2016年中招待第二屆國際原住民農夫高峰會議各國原住民代表,推廣國際原住民生態、農業技術,藉此交流與經驗分享獲益。

(5)阿棟.優帕司牧師退任。

(6)B’bu區會6間教會牧養概況:

Tbahu(田埔):黃志宏牧師

 Pngyan Wagi(泰崗):張保羅牧師

 Cinsbu(鎮西堡):阿隆‧優帕司牧師

 Smangus (司馬庫斯):蔡成功牧師

 Mrqwang(馬里光):督魯安‧慕妮牧師

 Quri(石磊):徐正義牧師、羅路加牧師

1.宣教發展

    莊聲茂牧師於1985年3月5日出生在新竹縣北埔鄉峨眉村,他的父親莊阿養務農,是一位虔誠的第一代基督徒,育有兩男一女,其中長男莊聲茂牧師、次男莊經綸長老,這兩位也就是泰雅爾中會五峰鄉和尖石鄉福音的播種者。

    莊聲茂牧師因出生於五峰鄉鄰近之峨眉村,自幼就知道山裡住著泰雅爾族人,及至台灣神學院畢業之後在新竹西門教會牧會時,因受五峰國小校長李村樹的邀請,遂開始在校長宿舍舉行家庭禮拜,也因而展開了他向五峰鄉傳道與開拓教會的事工。1946年6月10日,莊牧師在五峰創立了聖經研究班,當時有朱添壽、彭信光、詹高榮、呂國昌、林有明、陳春新等人參加。這些人後來又到花蓮聖經學校受造就,日後成為五峰鄉傳播福音的生力軍。

    莊聲茂牧師傳道之初,正值戰後經濟衰疲生活極為貧困,環境衛生極差。族人多以栗、甘薯及芋頭為主食,野菜與青菜為副食,因此普遍患有營養不良症。此外,當時還有好酒成癮、肺結核與瘧疾等疾病,充斥於泰雅爾族部落。有鑑於此,莊牧師傳道之初,極力推動禁菸與戒酒運動,並規定凡能禁菸、禁酒一年以上者得以受洗。此運動成效彰顯,致使泰雅爾族人生活習慣改變,此運動也可被視為福音拯救泰雅爾人最好的明證。

    莊牧師的宣教事工得到當時任職新竹客運公司許振乾先生的支持,他因著莊牧師傳福音改善了五尖區泰雅爾人的生活,並可協助向五峰、尖石鄉宣傳政令,而給予莊牧師由新竹到內灣一年免費的車票。許先生的支持減輕了莊牧師的負擔,並有助於宣教事工開拓。除此以外,莊牧師在五峰與尖石兩鄉宣教開拓,前後約有十一年的時間,一切的費用均為自給並無外來資助,真可謂為主事工樂於犧牲的忠僕典範。莊牧師形容自己當時傳道的景況:是【自給】的傳道,也是【神給】的傳道。因此,莊牧師是國民政府來台後第一位正式向泰雅爾族傳福音的人,也是泰雅爾教會開拓初期最大的功臣。

2.五峰鄉聯合教會設立

(1)1947年5月12日全鄉信徒團結開始建造設立五峰教會(稱五峰鄉聯合教會),每主日講道主理人由朱添壽弟兄、彭信光弟兄、詹高榮弟兄、葛廣禮弟兄、陳榮水弟兄等輪流服事。

(2)新竹中會派莊聲茂牧師及莊經顯傳道擔任山地部長,他們常來舉辦奮興會、培靈會、洗禮、聖餐禮,以及台灣神學院院長孫雅各牧師夫婦關心發放救濟品和補助建堂基費、主持各教會獻堂典禮及醫療工作。不久之後,陳光松牧師開始巡迴本鄉傳道,新竹中會又派山地部長王英世牧師接任本區傳道事工,直到成立泰雅爾中會。

(3)1969年1月16日於五峰教會成立泰雅爾中會。

3.分設教會

    聯合教會開拓三年之間,信徒日益增加,每逢主日禮拜教會內外已無法容納參與的信徒。此外,為了參與主日禮拜,信徒每次都要來回步行30公里的路程,實在不便。為此朱添壽牧師與聖經研究班等人商議,決定另設教會並差派研究聖經者負責各教會。

4.外來教派進入的影響

(1)最早進入的外教派,是由葛廣義弟兄引進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此教會不久後自然消失。

(2)天主教會來時,帶著許多救濟物資分送給族人。同時天主教的教導與賽夏族人習性相近,弟兄姊妹因改信天主教可燒香、祭拜、祖先而紛紛離開。

(3)真耶穌教會進入和平部落。

(4)由花園陳家引進新約教會。

(5)另有彭榮明牧師與陳榮水牧師因意見不合,陳榮水牧師於是改信改革宗長老會。

(6)有部分信徒移居都市後改信耶和華見證會。

5.成立五尖區會

中會為了宣教事工成立進行順利,於1978年成立了五尖區會,歷任會長名單如下:

(1)曾新榮、黃田勝(1978)

(2)詹高榮(1979)

(3)陳光松(1980)

(4)黃田勝(1981)

(5)林春輝(1982-1983)

(6)李保盛(1984)

(7)龍錦良(1989-1990)

(8)葉弘和(1992)

(9)李保盛(1993)

(10)龍錦良(1994)

(11)高美容(1995)

(12)溫美器(1996)

6.區會教會現況

    SPAZI區會共有八間教會,其中有六間堂會、兩間支會,分別為:Momoyama桃山教會、R’ra勒俄腊教會、Mehuman梅后蔓教會、Ulay嵨瀨教會、Singaw茅圃教會、Spazi五峰教會、Tkunan達谷婻教會、Rahagan樂賀安教會等。區會歷任區長如下:

第一屆區長 : 周金美牧師(2010-2011)

第二屆區長 : 呂勝雲牧師(2011-2012)

第三屆區長 : 邱文富長老(2012-2013)

第四屆區長 : 林韋恩牧師(2014-2015)

第五屆區長 : 曾永健牧師(2015-2016)

第六屆區長 : 趙慶林長老(2016-2017)

第七屆區長:烏杜夫勒巴克牧師(2017-2018)

第八屆區長:斐福宜阿拜牧師(2018-2019)

7.區會大事記   

(1)於2016年關心兩間支會傳道人謝禮,還有退休牧者生活。

(2)會教會由泰中法人董事長烏杜夫牧師帶領前往梨山耶穌堂奉工整理環境。

Pskwali區聯誼會設立於2009年,在這之前此聯誼區會屬於「苗栗區會」。後來泰雅爾中會決議分成十三區聯誼會時,Pskwali區聯誼會因而誕生。該區的名稱由來是因為苗栗縣泰安鄉與南庄鄉都有「巴卦力」之地名,其字根源自於泰雅族語「Pskwali老鷹」,顧名思義,此區域是老鷹棲息之處。後來經過區會牧者討論之後,決議以「Pskwali」來命名區會,並給予「尋找鷹,守護、珍惜老鷹」此等守護家園概念的神學意義。

本文分為兩大結構,一是提到教會歷史的沿革,此方面的資料是將過去資料再一次的確認、整理。第二部分則是補充近十年來區會裡面宣教活動中比較活躍的一些事工。其次若以地域來分類,Pskwali區分為三個地域,一是泰安鄉,二是南庄鄉,三是大湖鄉,除了泰雅族群的教會以外,又包含了南庄鄉的兩間賽夏族教會,亦即東河及蓬萊教會。因此本文中會先介紹泰安鄉的教會,之後再提到南庄鄉的部分,屆時會特別提到賽夏族教會的宣教歷史。

1.教會歷史沿革:

【泰安鄉】

1947年8月,由公館教會的陳蘭奇牧師向高熊地區(現今的大興村)傳道,掀開了泰安區會宣教熱潮的序幕。此後陳牧師每隔一週前往當地傳道,頗獲鄉民好感,但唯僅一人―Pihaw Basiy(劉光男)信主。後於1948年間,新竹尖石鄉的葉錦泉來到汶水一帶宣揚福音。那時當地許多居民已因陳蘭奇牧師佈道會中得知福音的信息,而萌生信主的決心。當葉錦泉離開之後,就由Pihaw Basiy (劉光男)繼續推展該地的傳道工作。

福音開拓初期,負擔該區傳道使命之Pihaw Basiy (劉光男),深感己力不足,屢次敦請孫雅各牧師前來協助本區的佈道工作,當時深受居民的歡迎,信徒也日日加增,終因他們鍥而不捨的宣揚,於1947年11月設立了該區的第一間教會―汶水教會,由葉錦泉、劉光男宣教師負責牧養。劉光男在汶水教會牧養之時,他經常利用空餘的時間,向清安、司馬限、細道邦一帶傳道。到了1950年間,由於Yuraw Bonay (高阿榮)加入傳福音的行列,經常隻身前往象鼻、大安、梅園、天狗、細道邦、司馬限等地傳福音,更助長福音遍傳於該鄉的每一部落。

當福音如火如荼地在該鄉進展時,外國的宣教師、平地的傳教師及醫療團等單位也紛紛湧向該地作服務與傳道工作。如在1951年,Pihaw Basiy(劉光男)陪同孫雅各、張承宗及門諾醫療團到細道邦一帶醫療傳道,於1953年設立了細道邦佈道所。1954年由美南差會的任賜瑞,門諾會的高甘霖及平地牧師蔡仁理、劉冠雄、林彼得及羅文福等牧師前仆後繼地進入泰安一帶做巡迴醫療傳道。1956年間高阿榮牧師分別在泰安鄉後山的天狗、梅園、山腳(現今的雪山坑)等地傳道。1958年劉坤輝從新竹聖經書院畢業後加入傳福音的行列,更加強了該鄉福音傳道的工作,各村落也紛紛先後設立了教會。

Pskwali區會各教會設教的時間表列如下:汶水教會(2012年改名為達比拉斯教會)設立於1947年11月,當時由葉錦泉宣教師負責帶領聚會兩年,之後由劉光男宣教師負責牧養約十年左右。清安教會(2005年改名為馬巴督安教會),福音於1951年進入該部落,1953年年初部落尚無禮拜堂讓信徒聚會,當時Bonay Noqih (林俊義)弟兄同意將住宅提供出來作為臨時聚會所,更無償捐出,於是眾會友在該地用「竹」造房屋作為禮拜堂,並正式命名為「清安基督長老教會」。細道邦教會,於1953年8月在部落中設立司馬限及細道邦之聯合聚會所,漸次有比較穩健的宣教事工。司馬限教會,於1954年5月10日設立禮拜堂。斯瓦細格教會,從1949年間開始,附近的龍山部落族人接受福音之後,就從不間斷地前往當時的汶水教會參與聚會,但是往返兩部落的道路崎嶇難行,且一直沒有改善,因此在1969年汶水教會的小會決議通過及協助下,龍山部落之信徒開始在自己部落內,借用信徒的住宅作為主日禮拜聚會的場所。

【南庄鄉】—賽夏族宣教簡史

1942年南庄鄉的酆信一先生首先相信福音,他是在日軍南洋的戰爭中,由阿美族的一位戰友陳志豐(西山)先生帶領而信主的。戰後被遣返台灣之前,約有半年的時間在香港,那時他與陳志豐經常參加香港教會的聚會,並研究聖經,學習讚美詩歌,他如此渴慕的追求而信了主。到了1946年被送回台灣後,他極力地把福音傳給自己的親屬和村莊的賽夏族人。該村莊的人認同他所傳的福音。有多人由佛教改信耶穌基督為主。

酆信一先生為了充實自己,於1946年到花蓮「台灣聖書學校」(現今的玉山神學院)接受神學教育。當他去花蓮就讀時,新竹縣五峰鄉的朱添壽牧師(亦是賽夏族)在南庄繼續宣揚耶穌基督的福音。直到1948年6月酆信一先生畢業返鄉後,在南庄、五峰、泰安、獅潭一帶與朱添壽牧師配搭傳道。

東江教會(泰雅族)。1951年藉由南庄長老教會將福音帶入風美村鹿場部落,鄭金治青年為部落第一位皈依耶穌者。後有孫雅各牧師至南庄長老教會舉行佈道大會,吸引鹿場、東河部落的居民前來聽道理,一年的時間鹿山、鹿湖、鹿場、東河部落信主的族人增多了。那時族人都前往南庄長老教會參加主日禮拜。直到1953年2月,桃園縣復興鄉的陳忠輝牧師與東河部落的酆信一宣道師(賽夏族)不辭辛勞接續到鹿場部落傳福音,因此歸信耶穌基督的族人日益增多。1956年2月因原先聚會場所空間擁擠,於是信徒決議建造一間竹木建材的聚會場所,同年6月10日佈道所建完,由孫雅各牧師主持獻堂感恩禮拜,當時稱做「風美佈道所」。

東河教會(賽夏族)1948年6月酆信一先生從花蓮「台灣聖書學校」(現今的玉山神學院)畢業返鄉後開始拓展福音的事工。而後因為慕道友持續增多,又無合適的聚會場所,因而暫時前往南庄長老教會共同參與禮拜。直到1956年離開南庄長老教會,暫借風建勝弟兄住宅作為臨時聚會所。後來信徒決議興建禮拜堂,而酆信一宣道師率先捐贈建地約60坪,信徒也熱烈響應踴躍捐獻建材,不及半載,所需的建材準備齊全,於是擇日破土動工建堂。終於在1960年12月5日竣工獻堂。

蓬萊教會(賽夏族)本會最初由鄭金治牧師從風美部落前來開拓佈道所開始。後來酆信一宣道師、朱添壽牧師也相繼前往該村佈道,新竹聖經書院也經常派學生來實習。結果皈信者增加,因此1955年便在蓬萊上部落設立蓬萊佈道所。

【大湖鄉】

大湖教會2006年5月一群居住在大湖地區的信徒(李恩惠姊妹、劉德漢長老、謝清良弟兄、謝青山弟兄)聚在一處討論,因為要往返山上的教會聚會有其交通上的不便及困難,因此他們期望在大湖地區有一間泰雅族的長老教會。後來在劉繁治傳道師的協助下,在同年八月開始在大湖地區租屋當作聚會場所,爾後聚會人數不斷增加,到了年底已經有主日學聚會、家庭禮拜、主日崇拜等聚會。

2.近十年的宣教事工

  • 區聯誼會事工

主後2009年,泰雅爾中會規劃十三區聯誼會之後,帶動各區新的宣教事工。各區聯誼會都在重新整合、適應及互相協力中成長。筆者認為在Pskwali區聯誼會中開始有新的宣教事工備受中會矚目,例如斯瓦細格教會承接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計畫辦理的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事工,還有達比拉斯教會積極推動青年的整合型營會事工等,這些服務社區長者及青年的工作,成為福音紮根於部落,教會能夠再次復興的新活力。特別一提的是,Pskwali區聯誼會在中會青年部活動之外,也設置青年籃球聯誼賽事,現在稱做「Ngarux盃籃球賽」。此籃球賽事最早約在2005年開始就有了。之後區會不斷擴大辦理,更吸引苗栗縣及附近區會之教會青年的喜愛。直到2014年的賽事中,已經分做青年組、壯年組以及女子組的比賽,賽程規劃是兩天的時間。雖然只是籃球競賽,但是教會青年卻是因為這樣的活動有更多的機會進入了教會。

除了區會籃球活動之外,這裡需要詳細記錄達比拉斯教會目前正在推動的青年整合型營會事工。現任的魯薩.達路牧師積極地拓展社區青年事工,首先從籃球活動和音樂人才訓練等事工開始,讓年輕人在興趣中獲得成就感,並鼓勵在教會中參與服事,後來又增加文化體驗、品格營、福音街舞營等活動。在這些營會事工中,教會更帶領青年巡迴各區會做籃球音樂見證分享會。然而,教會要推動這麼多的青年事工,避免不了要揖注許多的經費,因此教會開始利用信徒無償租借的土地,種植原住民特產樹豆、小米等作物,並將收入作為教會青年事工、硬體設備的基金。幾年積累下來的收入,著實替教會增加了不少的事工經費。除了教會本身自己努力累積事工經費以外,另外又從伊甸基金會、苗栗縣政府當中申請計畫型的經費,才能完成教會多元的宣教事工。

  • 各教會的宣教事工

區會內的教會可按泰雅爾傳統的流域劃分:後龍溪上游分三大支流,一是汶水溪,教會有斯瓦細格、達比拉斯教會。二是大湖溪,教會有司馬限、細道邦、大湖教會。三是馬都溪,教會有馬巴督安教會。中港溪上游分二大支流,一是大東河,教會有東河、東江教會。二是南河,教會有蓬萊教會,共九間教會。各教會在部落成為「盼望」的記號,通過愛與受苦的見證,分享了上帝的慈愛、公義與聖潔的屬性。因此,各教會不斷的更新自己的宣教事工,使福音落實在各部落。在此簡略的分享各教會特殊事工:

1)老人關懷

斯瓦細格教會與司馬限教會承接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計畫辦理的長照2.0的事工,服務的對象有教會的信徒與部落居民,教會主動的走入社區與部落人群中,實際的參與他們的需要,帶出上帝的喜樂與盼望。

2)部落產業發展

達比拉斯教會長年關注在部落產業的發展,通過教會實際的行動,凝聚了牧長執、信徒對教會內的事工與部落事工關懷,增進了教會推動各項事工的動力,原本靠着平地教會補足自身的缺乏,現在靠全教會的參與不再有任何的缺乏,甚至豐盛有餘,協助部落需要幫助的人。他們的見證,也影響了區內的教會,如馬巴督安教會、司馬限教會、細道邦教會、東河教會等陸續展開了產發的事工,靠著全教會的參與,使教會成為部落的見證。

3)青少年事工

達比拉斯教會在推動的青少年整合型營會事工上不遺餘力。現任的魯薩.達路牧師積極地拓展社區青少年事工,從籃球活動和音樂人才訓練事工為起始,讓年輕人在興趣中獲得成就感,並鼓勵在教會中參與服事,後來又增加文化體驗、品格營、福音街舞營等活動。在這些營會事工中,教會更帶領青年巡迴各區會做籃球音樂見證分享會。不僅如此,他們也開放區內的教會青少年可以參加所推展的事工,向其他教會分享資源成為他們事工的一環。達比拉斯教會的青少年事工,也直接影響了區內的教會,如馬巴督安教會、東河教會、司馬限教會,也著手開始推動青少年的事工,通過音樂人才的培育,籃球訓練……等事工,讓青少年開始進到教會,並加強讀經、禱告、讚美等福音事工,使他們關心自己的生命的走向,有福份領受上帝的揀選與呼召,成為教會未來的基石。

結論

綜觀苗栗Pskwali區宣教歷史,我們知道教會的起步是相當不容易的。過去第一代的傳道人用決心與毅力接受上帝的呼召,完成當代的使命,留下寶貴的福音種子並建立教會。如今苗栗區仍然需要延續此火熱的心志來繼承信仰前輩的宣教使命。盼望上帝賜下憐憫,讓「曠野中開道路,沙漠中湧出江河!」的聖靈工作持續不斷地降臨在苗栗這塊土地上。

Hagay「哈該」之命名!取自大甲溪與大安溪之源頭―大雪山山頂,該處有一特殊又明顯的頁岩地質區,早先泰雅族語稱該地為「Hagay」。若以華語譯音,則取聖經先知『哈該』為名。在區會會議討論時,曾爭取資深牧者林誠牧師的意見,兩者竟不謀而合地取「Hagay」為名。目前的哈該區教會有十間教會,其中六間(哈崙台、博愛、南勢、米以戶、達觀、雪山)原屬於先前的和仁區會,有四間(士林、努呼路瑪、麥路豐、社舞繞)教會原屬於苗栗區會。中會重新劃編後,將大甲溪與大安溪流域之教會合併成為一區。因此若以溪流流域分類,大甲溪流域教會有哈崙台、博愛、南勢三間,大安溪流域教會有米以戶、達觀、雪山、士林、努呼路瑪、麥路豐、社舞繞等七間。到2014年為止,哈該聯誼區會的教勢中有三間支會(士林、雪山、米以戶)和七間堂會。

本文將會分為兩大結構,一是提到教會歷史的沿革,此方面的資料是將過去資料再一次的確認、整理。第二部分則是補充近十年來區會裡面宣教活動中比較活躍的一些事工。以下文章將會以兩個溪流區域的宣教事工做介紹。   

1.教會歷史沿革:

【大甲溪流域教會】

高甘霖宣教師於1948年首先在環山與梨山一帶宣揚福音,而開始了該區的開拓事工。同年由玉山神學院畢業的楊金盛和謝進講等牧師返鄉加入開拓的工作,使福音在和平鄉迅速地增長。根據泰雅爾中會宣教三十週年紀念特刊的記載:當謝進講牧師於1948年畢業於玉山神學院返鄉時,就從自己的家鄉南勢、博愛一代傳福音,當時就有林水榮和楊金發首先信主,然後信徒慢慢地增加。同年畢業的楊金盛牧師也在自己的故鄉環山一帶著手宣揚的工作,經過他努力的開拓之下,於1953年創立環山教會。楊金盛牧師和謝進講牧師致力該鄉的福音開拓工作,前者由後山向前山推進,後者由前山向後山推進,形成前、後山夾攻的有利宣教局面。此外,於1950年間有孫雅各牧師夫婦、李明意與高甘霖等人所帶入的基督教醫療團,以博愛為傳道的中心,在和平鄉各地展開醫療佈道的工作,致使多人信主。後來由林誠、王忠信、王重信及楊萬發相繼從玉神畢業加入傳福音的行列,使該區的信徒逐漸增長,並紛紛設立教會。各教會設教歷史如下:

博愛教會設立於1948年是該區第一間教會。南勢教會設立於1950年10月。最早由謝進講牧師持續來村落中傳道,因而感動了林水榮、廖金發等弟兄,之後便在部落中設立佈道所。哈崙台教會設立於1954年。南勢教會在開拓時期(1950-1953)同屬在博愛教會名下。經過三、四年之後,博愛教會通過分設本會,於是當年整地並臨時搭建木板小木屋作為禮拜之用。

【大安溪流域教會】

1953年間,大安溪線教會起初由芬蘭籍宣教師彭教士到梅園部落拜訪Yuraw Bonay高阿榮牧師,後來美國籍孫雅各牧師、莊聲茂牧師等,更積極栽培Yuraw Bonay高阿榮牧師、Watan Bagax林福喜弟兄到部落播下福音種子。1956年間高阿榮牧師分別在泰安鄉後山的天狗、梅園、山腳(現今的雪山坑)等地傳道。

米以戶教會(過去稱為雙崎教會)設立於1962年間。達觀教會創立於1955年。教會開拓之初,由美國宣教師穆克禮牧師隨同高阿榮牧師前來傳福音,第一間佈道所座落於林瑞慶隔壁之土地(現天主堂),吳金茂為第一任長老,當時信徒生活困乏,穆牧師經常供應生活用品及物資幫助。雪山教會(開創時稱為山腳教會)創立於1955年,自1950年起,Yuraw Bonay(高阿榮)牧師承續了當地部落的宣教事工,當時出現了極為明顯的福音與傳統之衝突,高牧師不免也受到當地族人的逼迫與羞辱,但他仍然堅守該部落的宣教福音事工。士林教會設立於1966年。福音傳進士林部落的正確年代已不可考,可以確定的記載是在1966年由某位弟兄提供土地做為禮拜堂用地,信徒合力用桂竹來蓋聚會所,地點位於已故的楊江水來長老住宅後面。努呼路瑪教會(過去稱為大安教會),設立於1954年。努呼路瑪教會第一批信主的有Maray Payan楊正春弟兄(楊金源長老之父)、Yawiy Umaw楊福漢弟兄、Kagi Ali張達生弟兄(張金光長老之父)和Bonay Tamul張滿華(張廣治牧師之父)弟兄等四戶人家。麥路豐教會(過去稱為梅園教會)設教於1951年。1950年前,先後由Tabilas汶水教會劉光男宣道師、孫雅各牧師夫婦及張承宗牧師到本部落傳福音。社舞繞教會,設教於1952年。社舞繞部落的基督福音事工是由本村的高阿榮牧師和賴石雄牧師開啟的。   

2.近十年宣教事工   

哈該區的設立是依據泰雅爾中會第42屆春季議會第五案決議辦理而成的。中會主要的考量在於重新劃定小區域之後,方便各小區會快速聯絡,事工更加深入連結,因此當時劃定有十三個區會,而哈該區就是其中一個小區會,目前區會中有十間教會。這十間教會在這十年間的變化是相當的大,因為上帝不斷地在做工,賜下祂的祝福。例如區會中的麥路豐教會(2009.1.3升格堂會)、南勢教會(2001.6.21升格為堂會)、士林教會(2015.5.31升格為堂會)、社舞繞教會(2013.8.23升格為堂會)先後由支會升格為堂會。當時帶領教會升格堂會的牧者是麥路豐教會的雅孟猶淦牧師(目前在羅蘭教會牧會)、南勢教會的比黛牧師、社舞繞教會的張凱莉牧師(目前在翠巒教會牧會)、士林教會的林以撒牧師。這四位牧者同樣都在教會委身超過五年以上,循序漸進的引領教會邁向穩定的發展,這是值得讚美並歸榮耀與上帝的事情。

哈該區近幾年的宣教事工,先以建構區會組織,推動團契聯誼活動為主,例如區會中的婦女、青年、兒童及松年等事工分組。另外,區會幹部更看見哈該區已經近十七年沒有青年回應上帝的呼召,獻身作為傳道人的意願。於是在區會中設立神學生基金,並於2014-2016年設立主日奉獻講台,為此計畫奉獻。目的在鼓勵教會青年勇敢回應上帝的呼召。

除此之外,區會裡頭的各教會無不透過多形式的聚會模式激勵信徒,實踐信仰生活。例如晨禱會、家庭禮拜、查經祈禱會、各團契聚會等。為要落實教會做光做鹽的功能,有些教會開展社區宣教事工,以期將福音的祝福及影響力深入部落中。其中士林教會在2009年開始承接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指導的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的業務,針對部落長者提供日間照顧和集中用餐等服務,另有社區老人送餐服務,此社區工作使長輩及其家庭都得到益處。後來努呼路瑪教會也於2017年9月承辦部落文化健康站事工,而雪山教會及哈崙台教會則是在2019年正式以教會名義承辦此事工。

值得一提的是,士林教會在2014年看見農業宣教的異象,設置以勒自然農場在部落中推廣及實踐無毒農業事工。2017年透過與慧治農業基金會的合作,持續推動部落有機農業之推展,也因此以多元宣教及團隊事奉的模式,向中會申請姜雲柱傳道師加入本會的牧養關顧,在他的努力下,士林教會的青年事工以及教會音樂事工有了顯著的成長。在哈該區會的聯合禮拜中,總是看得見士林教會的青年同工參與服事。

在社區宣教的努力中,我們也可看見博愛教會近年推動每月一次部落清掃活動獲得部落居民的好評,另外該教會於國定清明節協助和平區公所於第五公墓禮拜堂舉辦省墓追思禮拜,並邀請區域內附近教會牧者前來主禮。

觀看哈該區會近年的宣教史,我們發現穩固原先受呼召的第一代信徒的家庭,並在部落中落實關懷探訪永遠是教會增長的不二法門。其次,回應總會2014-2015年的宣教主題:「福音釘根鄉里,教會活出盼望」,讓教會在部落中扮演光和鹽的角色,實踐長老教會的宣教六大面向,等待時機成熟,教會自然復興與茁壯!

 

  前言

日據時代,基督的福音尚未傳入和仁區內的部落。自1946年以後,外國宣教師才開始進入山區部落傳福音;而尚未成立泰雅爾中會時,台中和平鄉與南投仁愛鄉是隸屬於台中中會的山地部所負責,及至1968年成立泰雅爾中會之後,因和平鄉與仁愛鄉的地域相鄰近之故,為能增進彼此學習、相互鼓勵以求茁壯教會,故二鄉之教會―和平區內共有十一間教會、仁愛區內共有七間教會,就合併組成「和仁區聯誼會」。後來,由於二區之教會事工不斷地開展與多元,於是也慢慢凝聚「區域宣教」的概念而減少跨區域之聯誼與聯合禮拜或訓練會。約在廿六年後,彼此取得共識就以行政區域來劃分為二個區聯誼會,如台中縣和平鄉為「和平區聯誼會」;南投縣仁愛鄉為「仁愛區聯誼會」。

隨著年年的天災地變而重創中橫公路,以致讓梨山線的教會之交通極為不便,顧及地緣之便利,中會更以區域(流域)宣教的理念重新劃分區聯誼會。於是產生了Kihulan區聯誼會,其教會包括和平鄉的環山、松茂、梨山、新佳陽等四間教會以及仁愛鄉的翠巒、馬烈霸、紅香、梅村、柄史布淦 (瑞岩)、眉原等六間教會。而其他的教會如和平鄉的哈崙台、博愛、南勢、米以互 (竹崎)、達觀、雪山等六間教會歸入Hagay(哈該)區;原仁愛區的力發教會則歸入Syax(都南)區。

但因梨山線(中橫公路)的交通多年管制而無法正常通行,尤其每逢大雨就中斷,深深影響Kinhulan區教會間的聯誼及聯合事工。故在2012年中會第45屆秋季議會時,通過梨山線四間教會所提議的另成立「Klamang區」以落實該區域之教會推動宣教事工。

1.區宣教史

1948年夏天,美國宣教師高甘霖牧師首先到環山與梨山一帶傳福音,當時由謝進講牧師當響導並作中文翻譯。雖無人信主,但福音的種子卻因此開始在梨山一帶的部落裏慢慢生根;加上楊金盛牧師也在自已的部落(環山)一帶努力開拓福音,所以越來越多族人相信耶穌。後來由於林誠、王重信、王忠信、及楊萬發相繼從玉神畢業加入傳福音的行列,而使本區的信徒逐漸增長,並紛紛設立了教會。1950年間,高甘霖牧師、孫雅各夫婦、李明意牧師所帶領的基督教醫療團,在和平鄉的各地區展開醫療與佈道的工作,致使多人信主。1958年3月,台中中會山地部派蔡仁理牧師主持梨山一帶第一批受洗的信徒。因著上帝的幫助與帶領,不斷興起部落青年接受神學的教育並委身在地的牧養和教導的工作以堅固信徒的信仰。

2.設立教會

Klamang區(梨山線)聯誼會是從和仁區所分出來的Kihulan區再細分而成的。因地緣介於台中縣的後山、南投縣仁愛鄉與宜蘭縣之交界,交通要道只能依賴公路往返,但每逢颱風或豪大雨時就容易交通中斷而宛若一座孤島。此情況不單影響往返交通以及生活動線,相對地,也影響教會間的互動。為能在特殊的環境中繼續興旺福音與再發展教會事工,於是自成一區是必要的。因著聖靈的帶領,教會也陸陸續續地被建立起來,如1953年設立了環山教會、1954年設立了梨山教會、1957年設立了佳陽教會(現更名新佳陽教會)、1958年設立了松茂教會。自從王忠信牧師離任梨山教會後就積極到台中市開拓教會,因而設立了台中市唯一的原住民教會,就是原村教會。

3.教會現況

本區是在2013年12月成立的,所以區宣教史正在編織中。然而,其中的梨山教會與新佳陽教會,為能照顧到台中市生活、工作的信徒,早在廿年前就已在台中市設立所屬的子會,如梨山教會台中分會或新佳陽教會台中分會。之所以如此行,乃是為追踪並照顧信徒的靈命以及在奉獻上能回到母會來推動事工。本區出生的牧者有楊金盛牧師(殁)、王重信牧師(退任)、王忠信牧師(退任)、曾坤達牧師(退任)、楊道明牧師、莉慕苡.哈用牧師以及蔡瑞斯牧師。

  前言

自1946年以後,外國宣教師才開始進入山區部落傳福音;而尚未成立泰雅爾中會時,台中和平鄉與南投仁愛鄉是隸屬於台中中會的山地部所負責,直至1968年成立泰雅爾中會之後,和平鄉與仁愛鄉的地域相鄰近之故,為能彼此學習、相互鼓勵以不斷茁壯教會,因此,和平鄉與仁愛鄉就合併成為「和仁區聯誼會」;和平區內共有十一間教會、仁愛區內共有七間教會。

由於兩區之教會事工不斷地開展及走向多元,於是也慢慢凝聚「區域宣教」概念,減少跨區域聯誼、聯合禮拜或訓練會。約廿六年後,以行政區域來劃分為兩個區聯誼會,如台中縣和平鄉為「和平區聯誼會」;南投縣仁愛鄉為「仁愛區聯誼會」。隨著每年的天災地變而重創中橫公路,以致讓梨山線的教會交通極為不便;加上日趨關心離鄉背景到都會區打拼的信徒之靈性和教會生活,所以,中會更以區域(流域)宣教的理念重新劃分區聯誼會。

於是產生了Kinhulan區聯誼會,其教會包括和平鄉的環山、松茂、梨山、新佳陽等四間教會以及仁愛鄉的翠巒、馬烈霸、紅香、梅村、柄史布淦 (瑞岩)、眉原等六間教會。而其他的教會如和平鄉的哈崙台、博愛、南勢、米以互(竹崎)、達觀、雪山等六間教會歸入Hagay(哈該)區;原仁愛區的力發教會則歸入Syax(都南)區。

因著梨山線(中橫公路)的交通近年內無法正常通行,尤其每逢大雨就中斷,深深影響Kinhulan區之聯合聚會。因此,2012年中會第45屆秋季議會時,通過梨山線的四間教會所提議的另成立「Klamang區」以落實推動宣教事工。

Kinhulan區宣教史

Kinhulan區的宣教史,顧名思義,其實就是在談仁愛區宣教史的後期宣教發展,因仁愛區是Kinhulan區的前身。仁愛鄉的泰雅爾族部落因偏遠且交通不便,因此宣教的工作比較晚一些。而福音傳到仁愛區是有二條路線:一條從望洋部落開始,由來自花蓮的Ciwan Lomuy(芝宛)與Kumu Losing,並由Yayut Pawan(林英秋)女士翻譯;一條則從瑞岩部落開始,由來自埔里教會的羅文福牧師,並固定在林清天弟兄家裡開始聚會。[1]

1.福音開拓期

1948年,台中中會山地部之埔里教會羅文福牧師首次到瑞岩部落傳福音,當時無人信主。1949年瑞岩部落大頭目的長媳吳淑麗女士,得自娘家媽媽(馬烈霸人)的帶領信主後,就開始默默傳福音,之後,Yayut Pawan(林英秋)女士與Wilang Takoh(高添旺)牧師也陸續到瑞岩部落巡廻傳道,更助長了福音種子的生長。同年,來自花蓮的Ciwan Lomuy(芝宛)與Kumu Losing,為了傳福音而翻山越嶺首次到仁愛鄉的Mlepa(馬烈霸)部落,族人深恐是行邪術(Mhuni)者,不但無人接受,反被威嚇。

1950年,Ciwan Lomuy(芝宛)、Kumu Losing與Wilang Takoh(高添旺)牧師等一行四人再次前往Mlepa部落傳道時,福音的種子也慢慢植根到族人的心中。之後就由Yayut Pawan(林英秋)女士巡廻到Bazi(梅村)、Mknazi(紅香)、Bubun(翠巒)等部落傳福音並鼓勵初信者。有時會經過瑞岩部落到賽德克族的部落傳福音。其間,台中中會山地部的埔里教會羅文福牧師以及謝進講牧師也偶而到Mlipa部落巡廻傳道以鞏固信徒。

因地緣之故,以馬烈霸教會為宣教的據點漸漸向鄰近的翠巒、梅村、紅香等部落繼續傳福音。唯因瑞岩部落處於另一山頭且族人生性凶悍不易親近,所以形成另一條宣教的路線。同年,羅文福牧師第二次到瑞岩部落傳道時,吳淑麗女士的夫婿林清天(頭目長子)接受了福音,並以林清天家作為聚會的地點,而後羅文福牧師不定期帶領幾位長執到瑞岩部落、新望洋部落以及鄰近的部落巡迴傳道以關懷、堅固信徒的信仰。其間,謝進講牧師受台中中會山地部之差派也曾到瑞岩部落傳道。1954年,陸續有平地的傳教師,如卓信得、吳銅燦等牧師也到紅香一帶傳道。

2.設立教會

1951年設立 望洋教會 (現更名為馬烈霸)

1955年設立 翠巒教會Hbunbun

1955年設立 瑞岩教會 (現更名為柄史布淦)

1956年設立 紅香教會Mqnazi

1957年設立 梅村教會Bazi

1988年設立 力發教會 (目前歸入Syax都南區)

1990年設立 眉原教會B’ala

2016年設立 以便以謝教會

因著上帝的恩典與帶領,仁愛鄉的泰雅爾族教會陸續被建立起來。1951年初,設立望洋教會(現更名馬烈霸教會),它是仁愛區最早設立的教會;1955年初設立翠巒教會;相繼在1955年時設立瑞岩教會(現更名柄史布淦教會);1956年時設立了紅香教會;1957年設立了梅村教會。

吳善寬牧師結束在馬烈霸教會的服事後,就到埔里鎮開拓教會。他先以自己的家作為聚會的地方,而且在1988年提供自宅設立了力發教會,當時的信徒也包括了布農族與賽德克族;吳善寬牧師除了在埔里鎮積極佈道訓練信徒之外,也身先士卒開拓埔里鎮鄰近的眉原部落,所以在1990年時也設立了眉原教會。紅香教會也看見都市宣教的急迫性,從學生中心作為據點,歷經多年積極開拓,始於2006年於埔里設立kinhulan區第二間都市教會,派何國誠牧師駐點牧養。

Kinhulan區宣教先鋒江福榮牧師、吳善寬牧師、曾阿賢牧師、高玄德(轉警界)、江順流牧師、吳文政牧師;接續的有林德川牧師、王福盛牧師、高清賢牧師、吳文德、以紹‧芝佑牧師等、年輕一代的牧者,現有悠瑪思牧師、張志偉傳道師(現在南非進修神學博士班於2019年九月完成學業),還有一位目前就讀花蓮玉神的尤奈.諾布神學生(2019年6月學院部畢業,繼續報考玉神研究所)。

3.教會現況

歷經921大地震,以及多次颱風的豪大雨,不只中斷部落對外連結,這樣的交通現況,可以說是在台灣公認極差的產業道路,這也使得宣教事工的推動與執行加倍地困難。目前(2019年度)教會現任牧者:翠巒教會的張凱莉牧師、馬烈霸教會的吳文德牧師、紅香教會的林如珠傳道師、梅村教會的挪碼.阿豆傳道師、柄史布淦教會的洛瓦克.布興牧師、以便以謝教會的何國誠牧師、眉原教會的彭偉華傳道師。

Kinhulan區目前有翠巒、馬烈霸、紅香、梅村、柄史布淦、眉原等六間坐落於北港溪流域( Llyuung Banage )上下游以及埔里鎮市區甫設立(2016年)的以便以謝教會,七間教會成為Kinhulan區聯誼會。盡管如此,因著福音的需要,各教會藉著彼此的互動、聯誼與聯合聚會,產生相當大的內聚力。Kinhulan區聯誼會為落實教會間的互助與宣教夥伴關係,另設立「傳道基金」以幫助區會內的教會或牧者之生活。此外,成立「合唱團」以巡迴詩歌見證,縮短教會間的距離。這個合唱團也曾經入圍「金曲獎」的台灣宗教音樂,以此來榮耀上帝。

並在2016年11月1號區會幹部會議決議,設立小型教會補助方案,每年一次區會七間教會牧者交換講台籌募經費,以此方式來協助中區會小型教會補助以及宣教事工。因著路況的需求,各教會牧者看見投89縣道路長年以來,每逢梅雨季節道路必定癱瘓,嚴重影響部落生存、醫療以及教育,在2017年6月1日,成立「投89線道路住民權益自救會」,實際關心道路權益問題。盡管道路不便及資訊不足,但各教會竭盡心力於各部落的宣教事工上,期盼全部落族人能再次被上帝的靈挑旺,再次燃起教會宣教的使命。

[1] 訪談―王忠信牧師、張金成長老、林吳淑麗長老;參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設教120週年年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宣教史、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泰雅爾族教會宣教六十週年紀念特刋;洛瓦克.布興牧師於2019年6月整理與修訂。

前言

在引言中必須先說明,都北區的宣教史因為從過去到現在沒有完整的做歷史記錄,為了因應泰雅爾中會設教五十週年,在這資料未齊全及沒有很好的調查區會的宣教歷史,此篇都北區宣教史只是初步的說明,希望在未來的都北區宣教歷史完成後,在詳盡的向各教會分享。以下由幾位資深於都北區的牧者、同工及會友口述。

1.都北區緣起及地域

都北區(都傳區)原是由五尖區聯誼會中之都原教會獨立劃分出來。當時信徒因時間的因素(週六部落教會信徒休假,但都市教會信徒卻須工作),影響五尖區聯合聚會及參與率不佳。再者,部落教會與都原教會的生活模式有很大的不同,長期影響五尖區推動事工的果效。因此,烏杜夫.勒巴克牧師便聚集當時的台北地區、桃園地區、新竹地區之泰中都原的教會(雅歌教會、國際教會、壢雅教會、榮峰教會、龍泰教會、慈光教會、山光教會、五尖教會)共八間教會,共同討論創立「都市原住民傳教區」事宜,期望推展都市原住民宣教事工,並於1996年向中會提案成立「都傳區」(爾後因「都南區」成立時,便將「都傳區」改為現今聯誼會名稱『都北區』)。

都北區是由住在各部落的教會弟兄姐妹,為了謀求工作及職業來到都市工作所組成的。約在四十年前左右,部落的原住民陸續來到新竹、桃園、台北地區工作,幾乎是舉家遷移至都市。部落中的教會牧長也因為會友在都市工作,也都紛紛的在原住民居住的地方舉行家庭禮拜、鄉外聚會所。因此可以關心會友在都市的信仰生活。都北區各教會,大多數的部落族人,來自於新竹縣(五峰鄉、尖石鄉)、桃園市復興區、宜蘭縣大同鄉、南投縣仁愛鄉等等。都北區地域從新竹、桃園、至台北。

(1)成立都北區時期

第一階段時期:經由烏杜夫.勒巴克牧師口述歷史得知都北區教會大約成立日期於1996年,至今約23年。都北區1996年起,並於每年舉辦兩次議會(效法中會舉辦春季議會及秋季議會),其中每年一次選舉區會長、副區會長、書記、會計及出納職任,以及開創「兒童事工組」、「青年事工組」及「婦女事工組」,以便連結都傳區推動事工及參與聯誼活動。(例如:舉辦復活節聯合禮拜、原住民族感恩祭聯合禮拜、聖誕節聯合禮拜、原民運動會,及每年兩次的都原宣教研討會)等活動。

(2)第二階段時期

中會於2010年成立13個區聯誼會,以都市原住民北區的教會稱為都北區聯誼會,當時42屆中會議會確認了8間教會為都北區,就是現在的山光教會、五尖教會、慈光教會、國際教會、雅歌教會、榮峰教會、壢雅教會、龍泰教會。於2015年5月31日再增加利河伯教會,由慈光教會福音中心設立利河伯教會。又於2018年4月14日增加新泰教會,目前都北區聯誼會總共有十間教會。

2.歷任都北區幹部

由於歷史紀錄保存不備,未能記載之歷任都北區幹部,期盼日後能夠更新。

任 期

會長

副會長

書記

會計

出納

2011

李保盛

賴安淋

劉德凱

吳秀琴

尤恆惠

2012

明當.尤淦

劉莉麗

劉德凱

林秀琴

黃星美

2013

劉德凱

劉莉麗

羅路加

吳秀琴

嚴美秀

2014

劉德凱

羅路加

魯噶.瓦旦

 

 

2015

羅路加

葉忠輝

伊凡.A進

王玉美

尤恆惠

2016

葉忠輝

哈勇.偉浪

伊凡.A進

錢施雯

呂亞倫

2017

魯噶.瓦旦

伊凡.A進

黃孟芸

黃秋美

呂亞倫

2018

伊凡.A進

李  晴

黃孟芸

王玉美

呂亞倫

2019

李  晴

黃孟芸

理慕義.尤命

王玉美

呂亞倫

3.都北區事工及區聯誼會現況

(1)都北區事工團隊

1)都北區年度事工:配合總會、中會舉辦的聯合禮拜。區聯誼會一年度分為上、下半年各舉行一次聯合禮拜,上半年舉辦復活節,下半年舉行聖誕節聯合禮拜,以及區會培靈事工。

2)婦女組事工團隊:區會婦工組推行總、中會各項事工。

3)青年組事工團隊:關心區聯誼會之各教會青年。今年由五尖教會負責。

4)兒童組事工團隊:推動主日學師資的培育,及舉辦主日學靈修營會。今年由雅歌教會負責。

(2)都北區聯誼會現況:

1)教會的成長:自2010年至2015年總、中會推行一領一、新倍加宣教 運動,都北區各教會在會友的數目都快數的增長,在量的部份我們明顯的看見成長,反之在都市原住民會友流動率是當今很大的挑戰,牧者如何在質的部份上需要付上更大的努力。

2)教會紛紛的建堂:都北區八間教會紛紛的建堂。主要是人數成長,教會空間狹小,沒有完善的使用設施,長期造成年長會友及行動不便。當然也包括了其他的因素,迫使教會建堂或是購堂。尋覓更佳的聚會空間。而國際教會2019年也順利購屋遷堂,並於2019年6月29日啟用感恩禮拜。。

3)與平地教會聯合禮拜:自2014年都北區教會復活節都是與平地教會或是跨教派舉行復活節聯合禮拜;今年2019年是睽違五年再次舉辦聯合復活節禮拜。

4.未來的異象和展望

(1)都區原住民教會事工的連結:

都區教會因著所面對的宣教禾場非常的類似,透過事工的連結和夥伴關係的凝聚,可以一同來面對都市的需要,在主裡彼此幫補、禱告守望,有更多的資源可以相互利用。有效的因應都市教會宣教的需要,和推動事工的落實。期盼透過舉辦都市宣教相關研討會一起分析都市原住民共同的挑戰,並積極尋求因應發展更新的宣教牧養策略,以利有新眼光和方法突破困境,並匯聚教會的心。

(2)都區教會對社會的關懷:

在都市生活的族人,滿多生活情況不是那麼理想,不只是族人,甚至也有非原住民、孤單老人、新住民、貧民等弱勢家庭。每一個都是教會宣教的對象,因此,教會要放眼多族群,要有責任,起來承擔多族群的關懷行動,擴張多族群的宣教。

此外,透過政府機構、有關社會機構單位,都區教會可發展生活支持的網絡,從各個領域如:經濟、工作、教育…等關懷協助給予實質幫助。鼓勵都北區各教會成立關懷協會、關懷據點、1919食物銀行及芥菜種,強化落實教會關懷及社區宣教事工。

(3)開拓及建立教會

依照中會「宣教白皮書五年計畫方案理念與方向」其中的開拓都市宣教之可能性,看到都市原住民人口約有25萬,而設籍自台北至台中的鄉市鎮區的原住民人口也是一年比一年增長快速;由此可見都市是一個廣大的福音禾場。而在面對如此大的禾場,自然就會需要更多的人力,所以,在開拓及建立教會之時,訓練及培育也是不可或缺的;都區未來的共同目標,盼望有更多開辦開拓教會之訓練的裝備課程,點燃教會會友傳福音的熱誠與心志。更是盼望將來在開拓、訓練、都能達到理想的整合及運用。

(4)牧者與牧者之間的互動與關懷:

透過牧者間的互動和關懷,成為彼此屬靈的夥伴,一起同行,也能在各方面發揮互補互助的巨大影響力,並且牧者身心靈健康,教會也會健康,牧者間合一,教會同樣也進入合一。

(5)與平地教會的聯結與夥伴關係:

期盼不同族群、教派有更多連結,建立夥伴教會,可以彼此合一,讓在都市原住民教會不會感到「孤單」;並且因著連結,在主裡彼此幫補、禱告守望,有更多的資源可以相互利用,共同為主作光作鹽、發揮影響力,進而同心興旺福音。

5.都北區大紀事

年  度

記    事

1996

創立「都市原住民傳教區」-都傳區。

第一次成立春季議會及秋季議會,區會長由烏杜夫.勒巴克牧師擔任。

首度舉辦年度聯合活動:原住民族感恩祭聯合禮拜、聖誕節聯合禮拜、原民運動會、都原宣教研討會…等。

2010

都傳區名稱更變成都北區聯誼會。

2012

推動都北區交會講台奉獻主日,該奉獻幫補區會弱小教會的牧者。

舉辦長執同工及小組長訓練。

都北區與都南區、獵鷹區(三區)於苗栗聯合大學聯合慶祝聖誕節禮拜及歡慶活動。

2013

推動都區各教會舉辦世界公禱日禮拜。

2015

都北區牧者夫婦聯誼。

2016

聯合大桃園事工聯盟復活節禮拜。

配合總會原宣輔導培訓(區會協辦),並且總會原宣舉辦開學禮拜。

2017

總會都青盟輔訓(初、高階班)

2019

都北區復活節禮拜及義賣園遊會。

結論

自從都北區成立後,即使遇到都原宣教各種困境,但整體而言,確實增進了都原教會的凝聚力,不僅各教會牧者活絡於推動區會聯誼活動,甚至開啟都原教會關懷事工之新方向(例如:都原教會紛紛成立關懷協會,藉著連結政府資源,幫助都原生活實質上的所需)。

此外,都北區宣教史紀錄保存不足,在此勞請過去都北區牧會之牧者及長執同工,或許略知都北區更詳細的資料之同工,希望未來能夠提供更多的歷史資料給本區聯誼會。

泰雅爾中會120間教會

Kinhulan仁愛區7間;(堂會4間、支會3間)

  

Mlipa(馬烈霸)

設教:1951年

獻堂:1980年9月30日

Pinsbkan(柄史布淦)

設教:1955年

獻堂:2003年8月23日

  

Mknazi(紅香)

設教:1956年4月20日

獻堂:2004年4月22日

Ipyen Isye(以便以謝)

設教:2015年8月29日

  

Bubul(翠巒)

設教:1955年

獻堂:2002年8月25日

Bazi(梅村)

設教:1941年

獻堂:1998年8月22日

 

 

B’ala(眉原)

設教:1990年8月31日

獻堂:2002年6月22日

 

 

Klamang4間;(堂會4間)

  

Yulu(新佳陽)

設教:1958年3月10日

獻堂:2000年1月23日

Slamaw(梨山)

設教:1953年

獻堂:1976年7月27日

  

Sqoyaw(環山)

設教:1949年

獻堂:1959年

Tabuk(松茂)

設教:1948年3月

獻堂:1953年3月

 

Hagay哈該區10間;(堂會7間、支會3間)

 

 

Nguhu ruma(努呼路瑪)

設教:1954年

獻堂:2005年12月5日

Malubung(麥路豐)

設教:1951年

獻堂:1981年11月

  

S’uraw(社舞繞)

設教:1952年11月

獻堂:1980年10月

Mbngan(士林)

設教:1966年

獻堂:2006年2月11日

  

Me’ihu(米以互)

設教:1962年

L’olu(達觀)

設教:1955年

獻堂:2001年9月22日

  

Tgbil(雪山)

設教:1955年

Hrung(哈崙台)

設教:1959年

獻堂:1975年

  

Tbulan(博愛)

設教:1947年5月

獻堂:2000年11月4日

Pasing(南勢)

設教:1950年10月1日

獻堂:2004年2月2日

 

Pskwali獵鷹區9間;(堂會4間、支會5間)

  

Tabilas(達比拉斯)

設教:1947年11月

獻堂:2000年3月24日

Saruc(司馬限)

設教:1954年5月10日

獻堂:1982年1月5日

  

Setobang(細道邦)

設教:1953年8月

獻堂:1988年

Pakargyax(大湖)

設教:2007年6月16日

  

Mabatu’an(馬巴督安)

設教:1951年

獻堂:1953年

Swasiq(斯瓦細格)

設教:1969年

獻堂:2008年8月

  

Kin’lwan(東江)

設教:1951年

獻堂:2001年1月13日

Walu(瓦祿)

設教:1946年9月

獻堂:1960年12月5日

 

 

Rayin(蓬萊)

設教:1955年

獻堂:1961年(第二間教會)

 

Spazi五峰區8間;(堂會6間、支會2間)

  

Momoyama(桃山)

設教:1949年

獻堂:1961年12月26日

R’ra(勒俄腊)

設教:1953年

獻堂:2005年

  

Mehuman(梅后蔓)

設教:1965年4月1日

獻堂:1947年

UlayPinzitan(嵨瀨)

設教:1950年

獻堂:1970年

  

Singaw(茅圃)

設教:1950年9月

獻堂:(二樓)1955年5月

Spazi(五峰)

設教:1947年6月10日

獻堂:1951年6月30日

  

Tkunan(達谷婻)

設教:1949年

獻堂:1950年11月

Rahagan(樂賀安)

設教:1960年

獻堂:1973年3月29日

 

Nahuy新竹尖石鄉前山區11間;(堂會8間、支會3間)

  

M’utu(馬武督)

設教:1948年

獻堂:1980年5月16日

Matuy(義興)

設教:1948年

獻堂:1985年6月15日

  

Klapay(嘉樂)

設教:123年

獻堂:1932年12月1日

Slaq(水田)

設教:1948年4月

獻堂:1983年11月

  

Btang(福堂)

設教:1979年2月21日

獻堂:1991年11月12日

(八五山神愛)

設教:2013年

  

Paga(煤源)

設教:1953年3月

獻堂:1985年6月15日

Nahuy(拿互依)

設教:1956年

獻堂:1976年2月

  

Hbun Lesan(錦屏)

設教:1949年12月25日

獻堂:1960年3月14日

Mekarang(梅花)

設教:1946年12月28日

獻堂:1947年11月8日

 

 

Naro(那羅)

設教:1951年7月25日

獻堂:1952年11月

B’bu新竹尖石鄉後山區6間;(堂會6間)

  

Tbahu(田埔)

設教:1963年1月日

獻堂:1969年9月日

Pngyan Wagi(泰崗)

設教:1951年7月25日

獻堂:1983年11月

  

Cinsbu(鎮西堡)

設教:1952年

獻堂:1996年

Smangus(司馬庫斯)

設教:1951年8月

獻堂:1998年9月28日

  

Mrqwang(馬里光)

設教:1976年11月

獻堂:1986年11月

Quri(石磊)

設教:1948年

獻堂:1971年

Gogan桃園復興後山區14間;(堂會6間、支會8間)

  

Balung(巴陵)

設教:1950年10月1日

獻堂:1991年

Qara(加拉)

設教:1948年

獻堂:1992年

  

Qwilan(高義)

設教:1952年

獻堂:1989年

Sbunaw(永美)

設教:1950年

獻堂:1983年

  

Piyaway(比亞外)

設教:1952年11月10日

獻堂:1973年

Hkawan(哈嘎灣)

設教:1959年

獻堂:1980年

  

Qrahu(嘎拉賀)

設教:1946年5月17日

獻堂:1973年1月

Saruc(砂崙子)

設教:2002年

  

Raka(拉卡)

設教:1946年5月17日

獻堂:1973年1月

Tgliq(鐵立庫)

設教:1960年

獻堂:1973年

  

Gihing(爺亨)

設教:1956年

獻堂:1981年

Phay(華陵)

設教:1985年

獻堂:1990年

  

Hagay(哈凱)

設教:2017年11月4日

Pnaway(帛納外)

設教:1950年9月20日

獻堂:1975年6月15日

   

Sbtunux桃園復興前山區11間;(堂會9間、支會2間)

  

Rahaw(溪口)

設教:1956年

獻堂:1980年

Knyopan(羅浮)

設教:1949年

獻堂:1951年10月1日

  

Pyasan(角板)

設教:1949年7月1日

獻堂:2019年9月7日

Qehuy(奎輝)

設教:1951年1月9日

獻堂:1962年11月

  

Kaway(可愛)

設教:1949年

獻堂:1982年2月12日

Ulay(烏內)

設教:1957年

  

Gihing(義興)

設教:1953年

獻堂:1964年2月

Kasno(光輝)

設教:1950年

獻堂:1998年4月25日

  

Tuba(三民)

設教:1948年

獻堂:1963年

Qoyaw(高遶)

設教:1948年

獻堂:1980年5月16日

 

 

Thokak(頭角)

設教:1948年

獻堂:1991年

Ulay烏來區7間;(堂會4間、支會3間)

  

Ulay(烏來)

設教:1946年1月

獻堂:1962年2月24日

(南光)

設教:1963年8月4日

獻堂:1963年8月25日

  

Tampya(忠治)

設教:1946年5月

獻堂:1958年10月18日

Rahaw(信賢)

設教:1948年6月17日

獻堂:1956年12月

  

Hbun(下盆)

設教:1956年7月1日

獻堂:1965年12月

Mangan(福山)

設教:1954年6月

獻堂:1969年7月

 

 

新泰

設教:2018年4月14日

 

Mnibu大同區11間(堂會9間、支會2間)

  

Pyanan(比雅楠)

設教:1950年1月5日

獻堂:1954年7月2日

Skikun(四季)

設教:1958年3月1日

獻堂:1966年10月5日

  

Lmwan(茂安)

設教:1958年5月15日

獻堂:1965年3月18日

Bongbong(梵梵)

設教:1951年11月7日

獻堂:1998年4月25日

  

Banun(碼崙)

設教:1950年6月21日

獻堂:1957年5月25日

Sengan(牛鬥)

設教:1950年5月15日

獻堂:1952年7月1日

  

Syanoh(松羅)

設教:1948年3月

獻堂:1953年3月

Talah(崙埤)

設教:1952年5月12日

獻堂:2000年11月25日

  

Stacis(寒溪)

設教:1951年2月5日

獻堂:1991年11月

Ms’un(羅蘭)

設教:1992年

獻堂:2008年5月3日

  

Turuy(東壘)

Slabang(斯旯邦)

設教:2019年

Klesan南澳區8間;(堂會7間、支會1間)

 

 

Iyu(東澳)

設教:1952年4月15日

獻堂:1957年12月25日

Buta(武塔)

設教:1948年4月1日

獻堂:1985年1月7日

  

Pyahaw(碧候)

設教:1948年12月8日

獻堂:2004年2月14日

Lopwe(金岳)

設教:1950年11月22日

獻堂:1965年12月25日

  

Nan-aw(南澳)

設教:1947年10月20日

獻堂:1994年1月25日

Kngyan(金洋)

設教:1947年

獻堂:1981年4月

  

Rgayung(澳花)

設教:1948年6月5日

獻堂:1997年

Hoping(和平)

設教:1983年10月1日

獻堂:1986年1月1日

    

 

 

B’nux都會區12間;(堂會11間、支會1間)

  

(山城)

設教:2005年5月24日

獻堂:2015年5月30日

Srgyax(豐山)

設教:1987年

獻堂:2017年3月18日

 

 

Thetun(原村)

設教:1994年5月20日

(力發)

設教:1989年11月

獻堂:2006年9月30日

  

Bnka(雅歌)

設教:1986年5月18日

Kwo-ci(國際)

設教:1983年6月12日

獻堂:2019年6月29日

  

’Bu(慈光)

設教:1981年3月8日

獻堂:1992年10月18日

(利河伯)

設教:2015年5月31日

  

Liya(壢雅)

設教:1978年10月22日

獻堂:1988年9月8日

(榮峰)

設教:1985年6月4日

獻堂:1988年4月

  

(龍泰)

設教:1990年4月

獻堂:1999年9月12日

Sinkina(五尖)

設教:1976年8月31日

獻堂:1994年10月8日

 

 

Sankwan(山光)

設教:1985年6月23日

獻堂:1991年5月23日